(⊙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一文看懂,印尼是如何伊斯兰化的?
NO.1483-印尼伊斯兰化
作者:吕宋刘大脑袋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并非在中东,而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度里的穆斯林人数高达2.3亿,占据其人口的近9成,占全球穆斯林人数的1/8左右。
世界上穆斯林群体规模前五名的国家
其实都不是阿拉伯国家,直到第六名埃及▼
印尼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础是至高无上的神,总统就职宣誓也以“托福于全能真主的恩赐”开头,以至于近年来民间的宗教气氛愈发浓烈。但奇怪的是,该国却又没有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着实令外人难以定义。
正在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祈祷的穆斯林
(东南亚最大清真寺,印尼-雅加达)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Sony Herdiana)▼
其实不论是从民族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印度尼西亚与中东的伊斯兰国家都有巨大差别,地理上与阿拉伯半岛相隔遥远,中间还有对东南亚影响巨大的印度文明,更不用说中国很早就与当地零星通商,伊斯兰教跨越重洋在这里大规模开枝散叶着实令很多人感到奇怪。
在同为沙漠环境的中亚和北非
伊斯兰教传播开来似乎很合理
那东南亚又是怎么回事?▼
印尼早期历史
今日的印度尼西亚由位于北纬6°到南纬10°之间的17500多个岛组成,堪称万岛之国。
印尼岛屿虽众,但也可以大致分为几组
而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爪哇岛和周边
相对遥远的群岛其实人口非常少▼
热带雨林气候给这里带来了茂密的雨林,也为生活在如今印尼的先民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挑战,早期的聚落被隔离成雨林汪洋中的孤岛。雨林气候中登革热、疟疾、痢疾都是较为常见的疾病,配合文明萌芽期较低的生产力,多重因素导致印尼历史上的开发速度极慢、本土自发生成的文明亦发育迟缓。
生活在西苏门答腊雨林中的土著民族
由于环境的限制,文明相互交流和发展的很多因素
在热带雨林世界中都不具备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W Pix)▼
此外,印尼的众多岛屿被海洋分隔,虽然乘船可以实现有限的交流,但是早期各岛屿之间大规模移民与征服并不现实。所以时至今日,不论文化上或者民族上,印尼的几大岛都各有其特色,甚至部分生活在聚居地区的族群对于国家认同的程度也完全不同。
爪哇人是印尼第一大民族
即使如此,其数量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
而一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数也有数百万之多
(爪哇、巽他和其他民族在印尼人口大致比例)▼
尽管近年来印尼政府推出过向无人小岛移民的计划,但是至今住人的岛也只有6000个。其中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是以主体民族爪哇人为主,经济最发达的爪哇岛。相较之下,落后的新几内亚岛西侧的人口密度低,经济原始,经历了政府多年补助和实边效果依然有限,印尼早期开发的艰难程度与各地差异可想而知。
虽然最大的两个民族,爪哇+巽他占到人口半数以上
但他们基本都居住在爪哇岛
而广阔的印尼土地上还生活着数不清的民族和族群
其中越是东部人口稀少的热带岛屿,越复杂和散碎
(图中众多少数民族大致以虚线划分)▼
关于作为今日印尼人主流的南岛民族到底何时登陆印尼的依旧有争议,大致是3000-2000年前就已经到达了今天印尼的主要地区。
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早期历史缺少记录,公元2世纪托勒密根据印度商人的转述记录了一个模模糊糊的“Iabadiou”,很可能是指爪哇岛。这意味着印度已经与该岛通商,印度文化的辐射也是此时进入的。而几乎同时,东汉永建六年(131年)记载了可能位于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的叶调国派来使节,其与中华文明的接触也已开始。
在对东南亚地区宗教和文化的外部影响上
印度文明在中世纪前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
(红河流域以及占婆例外)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Vladimir)▼
东亚、东南亚、南亚各文明间的交流得益于季风的影响。12月至次年3月南海的东北季风方便了从中国前往印尼群岛船只,印度商人也可以借助冬季风前往今印尼;6月到9月,西南季风则成为了从印尼返回印度与中国的助力,帮助印度商人和使团来到文明发达地区。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
季风虽然带动了南北之间的海上贸易和交流
但季风并非覆盖整个东南亚
东南亚内部其实因气候而划分为大致两个不同的世界▼
借助季风,前往爪哇岛、孟加拉岛等地交易肉豆蔻、胡椒等香料或以此作为去中国中转站的印度商人渐渐多了起来,以至于常驻当地并娶妻生子。于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印度文化深入影响“印尼群岛”上的贸易站点(通常是河口、天然港等有利位置)的地方势力,最终出现了留下文字记录和伟大建筑的佛教、印度教王国。
由于重要的热带产物往往在内陆深处
这些贸易据点往往集中在河流入海口向上的位置
本质上是连接内外的贸易城邦,其财富亦基于此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占碑、巨港、楠榜港▼
7世纪时起源于苏门答腊岛巨港的佛教国家“室利佛逝”逐步做大,最强盛时势力范围一度包括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爪哇岛的大部分土地,并成为佛教中心,拥有较高的文化影响力。后来爪哇岛的夏连特拉政权则建立了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印尼群岛上的印度化、佛教化痕迹非常明显。
若不是因为这是大型石制宗教建筑
恐怕早就被雨林消化得啥也不剩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del Newman)▼
14世纪时,群岛的主人换成了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在击败了南下的蒙古帝国以后,这个王国进入了全盛期,除了巴布亚,理论上控制的疆域已经可以看到今日印尼的影子。
看似很庞大,其实依赖军事优势来维持
一旦其龙兴之地有变,边缘部分即随之瓦解▼
但前现代文明的领土并不能完全的直接控制,很多地区仅仅是臣服状态,而地方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一招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最终,满者伯夷没能尽享列岛印度化的红利,被臣服于自己的东爪哇穆斯林商人联合地方长官推翻。
这是伊斯兰教在印尼不断扩张的结果。
伊斯兰教小国的建立
在印度南部的商人掌握印度洋和南太平洋贸易的同时,来自西方的阿拉伯船队也在向这片黄金海路渗透,甚至比印度人有着更强的航海知识和商业头脑,逐渐取代了他们。而随着印度本身进入了伊斯兰化的莫卧儿时代,印度商人中穆斯林成分也在增加。
他们都在向东涌入东南亚。
其长期结果
一方面是印度半岛部分地区的伊斯兰化
(如孟加拉以及印度河流域)
一方面是伊斯兰教的力量开始借道进入东南亚▼
爪哇东部出土过11世纪的穆斯林墓碑,这是穆斯林进入“印尼群岛”的早期证据。移民与文化传播并不会一蹴而就,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偶然的机遇一起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孟加拉是阿拉伯商人原本的聚集地,但是来往的商船也养活了当地的海盗势力。而苏门答腊岛北部较为安全,既没有强大的地方政治势力也没有已经板结的商人集团,阿拉伯商人逐渐迁入。到13世纪末,苏门答腊岛北部成为了穆斯林聚居区,并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穆斯林小国,并引入宗教机构积极传教,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桥头堡。
由于宽阔的孟加拉湾
人们经常把两边理解为南亚和东南亚两个不同的世界
其实两岸都有悠久的航海传统,联系紧密
甚至有南印度王国远征苏门答腊的故事▼
距离孟加拉最近的亚齐苏丹国(旗与徽)▼
如果印尼列岛有一个强势的本土文化中央政府,这些宗教势力或许很难找到扩张的机会。但热带群岛和雨林环境决定了文化和政治认同始终破碎,海上帝国的权力又时强时弱,比起远在爪哇岛上的国王,地方长官还是仰赖富裕强悍的穆斯林商人更可靠,毕竟这是他们的财源,而且是反抗帝国统治的好帮手。
满者伯夷仿佛一个平台,垄断了贸易渠道
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竞争者
出更高的价收货,甚至可以有武装支持
你作为一个小小王国,何乐而不为?▼
底层民众面对困苦的生活也拥有较强的宗教需求。伊斯兰教在印度教起源地印度的传播就既源于统治阶级的武力征服,也源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让低种姓看不到希望,部分低种姓人口转投伊斯兰教。这一点对于中古时期受到印度教影响极大的“印尼群岛”同样适用,况且这里的印度教传统没有那么深。
贫民区中一座清真寺(印尼-雅加达)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jonet Sugiarto)▼
到了15世纪,印尼的伊斯兰教政权利用传教能力、控制贸易带来的资金、马六甲与马来半岛的苏丹国的支持以及必要时刻的武力,已经让伊斯兰教大致沿着北苏门答腊、马来亚(因地缘上与苏门答腊较近,印尼历史无法不涉及马来半岛)、东苏门答腊、东爪哇、小巽他群岛、西爪哇、婆罗洲的路线迅速传播。
这一传教胜利逐渐巩固
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上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区域▼
印尼本土留下的关于伊斯兰教传播中九位使者的传说(Wali Sanga),也照应了这一段历史。
发展与整合
与中国长期通商、纳贡的今印尼地区为什么几乎没有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呢?郑和下西洋时,马欢的《瀛涯胜览》或许可以一定程度给出解释。
“满者伯夷……国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也就是说,定居于印尼的唐人(华人)虽有不少,但多为广东、闽南的商人。无论是从职业还是籍贯上看,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中华文明的边缘人,本身不带有强烈的华夏文化属性,甚至还有不少受到漳泉等地阿拉伯商人影响而入回教的信徒。
他们能带去的中华文化,是边缘化且部分伊斯兰化的,以至于推动印尼伊斯兰教传播九位使者中不少具有华人血统。
发现于印尼-亚齐地区的17上世纪中国产瓷盘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Vladimir)▼
在随后的殖民统治时期,不论葡萄牙人或是荷兰人都不是人多势众的强权,他们的殖民地更类似于对于重点贸易节点的占领或公司化经营管理。少量的殖民者无法改变殖民地民众的主流文化,打击当地政府的同时拉拢当地势力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于是伊斯兰教也成为了殖民者的文化武器,未经打压甚而被鼓励。
欧洲人远在遥远的地球另一头
尤其当地宗主国还是商业至上的荷兰人
既人口不足,又缺乏传教热情
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发展便不受较大影响▼
于是伊斯兰教在殖民时期依旧在暗中扩张,特别是殖民者出现了打压南洋华人,击溃了如兰芳公司这样的华人社团,客观上减少了伊斯兰文明传播的竞争者。
我们可能习惯了沙漠气候中的清真寺
其实雨林气候下也很多很多很多…
(印尼-龙目岛-清真寺)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y Good Images)▼
此后,东南亚遭遇了日本的侵袭。但和几乎所有的东南亚被殖民国家一样,日本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有着殖民者和解放者的双重涵义,日本对这些橡胶帝国的统治往往建立在支持本地势力反抗西方统治的基础上。
毕竟,当时东南亚除泰国外都已沦为殖民地
日本的侵略确实重创了上一波侵略者
(二战时期日本出版东南亚地图)▼
伊斯兰教又一次成为了文化武器,日本拉拢当地的伊斯兰势力打击荷兰殖民力量。从后来的结果看,这让印尼独立后那些国父级的政治家、军人,普遍具有日本背景和伊斯兰背景。这个现代国家的走向,也在这些国父的引领下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苏加诺本人也是一位穆斯林
其建国五项原则中便包括必须有宗教信仰
(苏加诺与卡斯特罗,图片来自:wikipedia)▼
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化是一个持续至今的历史过程。
地理条件导致了本土文化发展较慢、伊斯兰文明在航海领域的成就、附近发达文明对东南亚环境的无力、殖民者的特点与行事风格、伊斯兰教育对底层民众的吸引力、战后格局等等复杂因素,都在助推印尼成为一个事实上伊斯兰化的国家。
而且这是一个2.6亿人口且还在快速增长的国家
这是一个既成事实
(印尼-雅加达,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ULTI ILHAM ANUGRIYA )▼
而印尼,也在仰赖宗教提供的认同感,进行着万岛之国土著文明的整合。
只是,也许这一切都有副作用。在宪法中并未定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印尼,如今街头保守着装越来越多,读经节目成为热门真人秀,很难预计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与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并存的大教堂(印尼-雅加达)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reativa Images)▼
参考资料: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Indonesia/Islamic-influence-in-Indonesia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理想国译丛
https://www.indonesia-investments.com/culture/religion/islam/item248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ardiwebs / 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