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本号原创文章《印尼华商为何出不了马云?在暨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报告》,一经推出,小受关注,新朋老友纷纷写信表示同感和首肯(注:2018年之后新注册的微信公众号被取消了留言功能,读者发表意见只能通过向本号发消息的方式进行互动),两个大V 公众号予以转载,还被热心的同行转发到海外十几家中文网站,粉丝一下增加了三百多。
对于本人这个开办仅几个月“小众类”的自媒体而言,我不禁有些受宠若惊,也觉得一番心血没有白废,在此感谢诸位支持鼓励!
有读者认为:
“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是两种不同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品种。在印尼要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要条件是要搞好和官员的关系,经营能力次之,创新和前瞻并不重要。而新兴企业首要是创新和前瞻。这两样东西在印尼现有文化背景下很难出现或得到发展,包括印尼华人。”
也有网友吐槽说:
“现有华商都固步自封,已经没有了创新精神,想效仿中国管理模式又不愿意投钱。如果政治明朗,会有更多人去印尼投资。实际上印尼人不是笨,而是没有人去教他们这么多年在印尼做管理积累出来的经验。“
还有一位多次来过印尼的重庆企业老总看了该文,要求加笔者微信,然后和我语聊了半个小时,他谈了对印尼总的感觉是:
”市场很大,机会很多,但营商环境不理想。“
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也确系事实存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如果说,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从人文历史范畴,分析了印尼华商的思维局限和正反两方面的心理定势。那么,同样道理,近年来中国人来印尼发展,尤其是中资企业在印尼的种种表现,虽然总体上影响很大,业绩不俗,但不可否认,也有许多不服水土,自以为是的毛病不招人待见,由此产生的尴尬、失误和困惑发人深省。
下面就从以下方面,分别论述一番。
一、首先,按政府官方口径和半官方(国企高管)人士提供的信息,说说印尼中资企业的概况及取得成就。
2017年,中国在印尼投资总计达54.8亿美元。
目前累计在印尼投资的中国企业,大约有1000家朝上,涉及矿产、水电、农业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千余家在印尼的中资企业,国(央)企约占40%,民企约占40%,个体或其他约占20%。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中企在爪哇岛,另一半则分布在其它各岛。
印尼中资企业有个半官方性质的中国商会,拥有会员企业240余家,大部分是块头很大的国(央)企,包含世界500强国有企业以及中国国内百强,涵盖能源、矿产、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机械、工程承包、化工及贸易等多个行业。也有少数在印尼的中国民营企业加入了这个中国商会,只限于在社会上比较叫的响的行业龙头。
该商会的总会会长宫本才,本身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印尼公司的老总。
从2010年起,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6年起,开始成为第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
这里列举一组有关旅游的数据:
2017年赴印尼旅游的中国内地游客人数为205.9万人次,占印尼国际游客总数的14.95%;其中,从巴厘岛入境印尼的中国游客人数为135.5万人次,占访问印尼中国游客总数的65.81%,也是巴厘岛最大的外国游客来源地。
2017年9月30日,中国游客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码头准备登乘快艇到蓝梦岛游玩。图片来源:东方IC。印尼旅游部长阿里耶夫·叶海亚在雅加达接受采访时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增加游客数量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瞄准中国。”报道称,印尼目前吸引了中国每年超过1.2亿人次出境游客的约1%,阿里耶夫打算将这一比例扩大一倍,准备在中国的一些重要地方进行宣传推广。他说,这是一个会带来巨额收入的“金矿”,但也需要巨额投资。
中企进军印尼,参与开发建设电力基础设施,也是一大亮点。
印尼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较快,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其是电力建设相对滞后,人均装机不到中国1/4,电力供应在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供应缺口较大,而电力需求增速较高。因此成为中国电力企业海外业务发展的重点市场。
自1995年进入印尼市场以来,仅中国电建一家集团即在印尼先后承建了庞卡兰苏苏火电、佳蒂格德水电站、明古鲁火电、雅万高铁、巴丹托鲁水电站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项目,在印尼参与电站建设总装机约836万千瓦。
2017年,中国电建集团在印尼的新签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25.04亿元人民币、22.7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0%和14%。收获颇多。
另据印尼网红公众号大V老杜兄向国内媒体介绍:
印尼迄今为止总电力装机容量才约50000兆瓦,这意味着印尼目前每发的一度电有将近半度电是由中国投资或参与建设的。
图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在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总承包的塔卡拉燃煤电站项目1号机组,装机容量为2台100MW燃煤发电机组。2017年12月提前投入商业运行,荣获业主颁发的“2017年优秀履约奖”。
这两年,中国汽车也开始挺进印尼,相继建成投产了几家汽车工厂,雄心勃勃,准备从日本品牌一统天下的印尼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韩国Etoday网今年8月29日报道:中国东风汽车集团和上汽集团(SAIC)等中国各大汽车企业,正通过扩大当地生产等方式,发展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市场印度尼西亚,并初步打开了局面。
报道说,此前,日本汽车公司在印尼的汽车市场占有绝对优势,2017年,印尼新车销售量达107.95万台,其中日本品牌汽车占新车销售的90%以上。但是,从今年开始,中国汽车企业开始积极进驻印尼市场,东风集团利用东风小康(DFSK)品牌,于今年7月末推出了“Glory580”SUV车型,以较低的价格优势挤压了之前在印尼热销的丰田“CH-R”款SUV的市场份额。
此外,上汽集团旗下的五菱汽车也正式进军印尼,主打车型为印尼当地市场需求量最大的7座小型货车。不仅如此,五菱已将当地的经销商从去年的35家扩大到80家,并且为印尼西爪哇省西卡朗(Cikarang)的一处汽车制造工厂投资了7亿美元。今年1至7月,五菱在印尼的销售量可观,占领了相关车型1.4%的市场份额。虽然目前中国车企与丰田等日系车企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但也已经让印尼消费者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韩国媒体提到的”挤压了日本丰田CH-R品牌印尼市场份额“的东风小康微型卡车,笔者曾于之前采访过,写了相关报道发表在印尼国际日报(如下图所示),当时也感到相当振奋。
除以上事例,在印尼投资比较成功的中资企业,还有包括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以及位于中苏拉威西省年产30万吨镍铁及其配套电厂项目、年产200万吨不锈钢连铸坯的青山工业园区(中印尼合作)等项目。
此外,有媒体报道说:
中国企业投资还参与建设了东爪哇的泗马大桥、西加里曼丹的卡江大桥、北苏门答腊棉兰公路、北苏拉威西的比通公路、东加里曼丹三马林达公路、中爪哇的梭罗公路……
因此,中国不仅是目前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尼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助力者。
具体来看,在民用消费品领域,国企民企各领风骚。比如,已经把中国产品口碑做到了印尼乡村的有中国手机企业(OPPO、vivo、小米、华为等)、物流企业(J&T)、烟草企业(利群)、冷食企业(AICE)等。另外还有以海螺水泥为首的大批中国大中小建材企业、五菱和东风等汽车企业,以及聚龙棕榈油等一大批项目也已经或即将在印尼大显身手。当然也有一些特殊行业,如石油石化和通信领域,还是以国(央)企为主,民企很难走进去。
传统的贸易转型公司也在印尼有着良好的发展,长虹、格力、创维、海尔、美的等,有的已经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的转换,把中国制造变成本土制造。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不必一 一细说。
总之,这些年来印尼投资的中国企业犹如过江之鲫,争先恐后,确实一年更比一年多。单看笔者在雅加达居住的这个CBD小区,路边写字楼上挂牌的国字号中资企业就有七八家之多,有热心人在小区里随便建了个中国住户群,一下就有近两百个群友踊跃加入。
二、中企在印尼的发展正如硬币的两面,一面发展的如火如荼,一面各种问题也得以暴露。
对此,笔者的朋友——堪称中资企业”印尼老炮“的老杜曾发表过以下看法:
第一,一些已经落地印尼的中资项目,基本上还是离不开封闭自我经营的怪圈。众多在印尼的中小企业则比较依赖目前中国投资的大型项目。
第二,中企在履行当地社会责任方面还需努力,要摒弃国内的习惯做法,潜下心来深耕细作,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 无序的内部竞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一个印尼电站项目招标,七家投标总承包的企业中有5家是中国的,还有两家是提供设备的。低价竞争,放弃经济效益,让业主受益,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做得不偿失。
第四,资金短缺也是大问题。由于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跨界经营导致资金不到位的中企不在少数,只好拆东墙补西墙,项目只能断断续续地推进,最后步入“看着挺热闹,其实不赚钱,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困境。
身为天津人,生来就不乏幽默感的老杜,还不忘用天津话把上述现象总结调侃了一把,并一针见血,形成犀利文字,题目就是《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十大毛病》。现抄录如下:
1、财大气粗,眼高手低
介个毛病首选央企、国企。作为中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每年拿出个二三十万美元来养一个办事处跟玩儿似的。但是多年来只开花不结果,大项目做不来,小项目又看不上,项目报上去,永远都在FS阶段。领导们也不着急,反正都是国家的银子。其实常驻在外的首席代表们压力还是蛮大的,项目信息一个接着一个跟踪反馈,就是一上会就被枪毙,说到底还是领导的项目才是项目。顺便再说一下:现在印尼官员已经精通于钓鱼了,好项目都自己留着呢,拿个鸡肋当诱饵晃来晃去,弄得中资企业全上来都下去,神魂颠倒,折腾的不要不要的,好不容易开标了,没任何理由就废了,整个白玩儿了。所以,几年下来首代们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只好以一年能接待好几次领导考察为己任,以不得到领导的批评为庆幸,以FS专家自嘲。有的压力过大已经快得抑郁症了,甚至还有自绝人生的。当然,领导的红人除外。不过最新法规说了,工程服务类的外资代表处首席代表必须是印尼籍,这下首代们总算解脱了,可是活儿谁来干?
2、盲目自信,一拥而上
介个毛病首选民企。老板们不知从哪儿听说的印尼是一片蓝海,端着枪就冲上来了,但敌人在哪儿还不知道呢。事后才知道,这里不是什么蓝海红海,这里就是爪哇海,水深着呢!据说现在CENTRE PARK的柏曼酒店已经成了中国新一代互金产业年轻人的聚集地,都是拿着免签或落地签进来的,附近的咖啡店爆满,满屋子铜臭味,就像当年PLUIT和金莎太阳城聚居着大量做矿的中国老板一样。我要是移民局或警察,估计会常蹲死守,精准打击,一定会有斩获。你以为咋地?这帮官员已经训练有素,无所不用其极了。网友爆料,在LTC批发商场,就知道你有工作签证,在店里不动你,当你去厕所的时候,门口一拦,拿护照来。什么?有护照有工作签没带,法律规定证件要随身带知道不?对不起,跟我们走吧,明天带护照来捞人。还带神马?你懂得。所以再提醒大家一下:短期入境免签只能用于旅游目的;长期驻留的工作地点一定要与劳工部批文IMTA相符;居住地点一定要和移民局居住证KITAS注册地点相符,还要办理现住地主管部门报备文件(STM,SKPPS,SKTT,LK),也要到本地居民区社区主任(就这么称呼吧)报到!
3、交友不慎,后悔莫及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变成了老乡见老乡,骗你没商量。的确,有很多人在印尼开展业务,得到了老一辈华人的帮助,取得了成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胞被自己人骗(包括新来的大陆人),大饼卷手指头,自己吃自己。所以,精选靠谱的合作伙伴,就成为一门功课,就要靠各位的火眼金睛,再加上好运气。有的一开始合作时挺愉快,开始赚钱了问题就出来了,可以共苦,不能同甘,只能说双方可能都有毛病。有一个说法,叫防火防盗防老侨,我心里不同意这个说法,可是面对一些残酷的事实,我也无话可说。
4、到处许愿,不讲诚信
一些民企老板,来印尼是坐飞机伸小手-糊弄天,满嘴跑火车,唯恐天下不知他有钱,怕别人看不起。脖子上大金链子,手上戴着大金镯子,手里拿着苹果,身上穿着 POLO,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不知苹果现在就是街机, POLO 在印尼就是平民衫。最讨厌的是到处乱许愿,一落地就要见高官名流,说大话使小钱,拍完照吃完饭登上报纸就溜之大吉,留下印尼官员一脸懵逼。更可气的是回国后还恬不知耻地说在印尼已经大展宏图,上下通吃,拿着不是当理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可以负责人地告诉各位,在印尼,越大的官儿越没用,不信你问问那些印尼老炮。印尼是民选政府,官员们只对选票负责,如果你认为像中国一样官大一级压死人,走上层路线,指一棵树吊死,那你的项目就是日本船-满完(丸),基本就死在老娘裤裆里了。
5、爱走捷径,投机取巧
一些老板倒是想在印尼扎根,但出发点不对,只想走捷径,不按规矩办。要知道印尼是民煮国家,法制健全,有42000多条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规呢。就算真正实施时睁一眼闭一眼,可是你不知道他何时睁眼对谁闭眼啊,只好剑走偏锋,银子开路,一白遮百丑,一辣解三馋。在印尼,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比如,以前的海关腐败让灰色清关大行其道,现在海关红灯不行了,大眼瞪小眼,都在那盯着呢,钱也不好使了(当然也不绝对,也有胆儿肥的)。所以现在弄得老干妈都25块人民币一瓶了,二锅头200一瓶了,茅台更甚,3750!撒了酒疯了。
6、短期行为,撸一把就跑
很多企业来考察看看,不一定就开展业务,SWOT 一分析不行就撤,这个有情可原。但是也有不少就是抱着打酱油的思维来的。这些人和第二条正相反,还没端着枪上来就想着如何撤退了。开始来的时候就是想钻政策的空子,或利用市场的暂时空白,打一枪换个地方,撸一把就跑。最新表现就是现金贷的帅哥靓姐们,跟搞传销似的,一个一个精神抖擞往坑里跳。那天有两位业内哥儿们来办公室找我,说什么要到楼下大堂见面,不上来,说是怕移民局来查,落地签不好使。看来还有点法制精神,有所顾忌。可是我更担心的是你的钱,人可以随时跑,钱可不是那么容易撤滴。所以啊,再奉劝一下小鲜肉们,高利贷的原罪在哪国市场都是要重点监控的,你们心里难道还没有一点B数吗?
7、目中无人,无法无天
在印尼,一定要守法,守法就得知法,知法就得普法,不守法不知法不普法,结果就得伏法!有一些老板在国内就是法盲,来印尼更是有恃无恐,认为有钱就是爷,管你什么法不法。和本地人谈业务,居高临下,目空一切,强加于人,“此等草民,不过尔尔”。没成想人家未富先贵,点头不算摇头算,稍微动了一下爪哇智慧,半两拨千斤,就把你搁在那上不来下不去了,这方面教训还真不少。完事还抱怨本地合作伙伴不靠谱,本届村民不行。久而久之,人家也学聪明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等你真正投入了再狠狠咬你一口,这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8、只顾成本,忘记责任
项目已经落地生根,觉得谢天谢地真不容易,要对自己好一点,可是忘了也要对别人好一点。有的老板几年了都不带给本地员工涨工资的,认为我已经皇恩浩荡,仁至义尽了,我还没赚钱呢,政府规定的每年涨10%工资跟我没有毛线关系。还有的老板找过我,要我帮忙找税务公司报税。没几天税务老板就打电话给我说,老杜您介绍的那个客户还是免了吧,服务费多少不提,他先给我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给我安排逃税任务,还要写合同保证不出任何税务问题,我看他还是另请高明吧。这不是在中国,这是在印尼啊!
9、夸夸其谈,唯我独尊
一些地方政府考察团以带路党代表自居,张口一带一路,闭口海丝海支,对接平台,前沿高地,桥头堡什么的一套套的,估计考察报告在国内就写好了,就差填个日期换个名字就交差了。接触过一些国内来的考察团,一起吃饭领导几句话下来俺就听腻了,心说晚宴赶紧结束吧,要吐。
10、举止轻浮,不拘小节
个别国人邋邋遢遢,恶习多多,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大裤衩子参会见客,共进午餐时吧唧嘴剔牙……虽然都是个人行为,但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中国人形象。也许你上午会议上谈的挺好,会后随地一口痰,下午项目可能就吹了。
我是真心佩服老杜!眼光如此老辣,文笔如此传神,直抒胸臆,“英雄所见略同”,把我也深有感受的中企在印尼的种种不招人待见的言行,表达的淋漓尽致。正可谓“嘴边有话说不得,老杜文章在前头”,不得不借用他的雄文表明我的看法。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学者用理论阐述的方法,将中资企业在印尼的种种毛病,归纳为“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跨文化冲突”。
无庸置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寻求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企在海外面临的问题,除物质资源外,还要克服一系列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必须知道,个人和企业是无法改变当地文化的,只能去适应和融入,文化冲突的解决之路在于克服自身存在的文化差异,如同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需要在别人的地盘上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到达目的地,站稳脚跟。
所谓文化五关,就是法律关、语言关、宗教关、伦理关、习俗关。
三、央(国)企某些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做法和套路在印尼就不合时宜
除了老杜前文已讲过的现象,笔者对中企在印尼发生的问题也有一些耳闻和亲身体会。
比如世人瞩目的印尼雅万高铁,我有个从前认识的工程师熟人,现在是中方副总级别的高管。他向我透露了一件雅万高铁开工典礼时发生的轶事。
那些来印尼施工的中国央企,在国内搞这种活动,肯定要在工地搭起大红背景的主席台,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必不可少。领导们也都喜欢让手下员工统一着装,最好穿上迷彩服,戴上安全头盔,精神抖擞,打扮成军人样子,排列整齐站在台下,又是握拳宣誓,又是高呼口号,所谓大造声势,展现企业风采。
初来印尼,他们也是这个套路,结果引起该国某些部门警惕反感。那天开工典礼,主席台上中方高官讲话致辞刚刚结束,印尼交通部官员就慌慌张张向公司中方领导报告:赶快让你们的中国员工从主席台下撤出去,悄悄转移到别的地方吧!我们司法部移民厅的人已经开车过来,正等着抓你们的工人呢!
为什么?因为你们很多中国工人,因为还没有办好工作签证,只拿着印尼旅游签证就过来上班了,这显然违反了印尼法律,而我们交通部是无权干涉移民厅的执法行为的。
一场原本轰轰烈烈的开工庆典,谁知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中企领导异常懵逼,但也无计可施,只好马上让那些还没办理合法手续的中国员工赶紧撤离工地,典礼草草收场了事。
另据国际日报报道:今年9月17日,在西爪哇加拉横Telukjambe镇Purwadana乡,有6位中国公民(雅万高铁中企负责测量工地的职工)在一个名为Ruko Bizpark的地方,被警方和移民局人员带往该地的Amaris酒店进行检查。还好他们全都持有合法护照和签证,不久即被释放。
报道披露,之所以他们会被检查,是因为这些中国人身上携带并露出了印有镰刀斧头标志的党章和党费证。
国人以及在印尼的中资企业的有关人员可能并不知晓,印尼法律明确规定,gc党在该国属于非法组织。其宪法第一条即写着,如印尼公民竞选总统,首要条件就是没有加入过g党组织。
此事证明一个道理,世界之大,各国政治制度不同,人民信仰各异,在这个国家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光荣身份,到另一个国家就变成大逆不道人人喊打的恐怖符号。海外中资企业应该明白,在人家的国度工作,就必须遵守人家的法律,还必须学会适应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这同样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中资企业也应注意引导当地社会舆论
在笔者看来,上述事例,皆属于中国的企业对印尼了解不深,相互沟通不畅,做事想当然所至。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吃一些不该吃的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认知问题。
根据中国商务部商务历史网站发布的学者文章分析:目前,印尼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仍相当有限,各界的态度和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态度为主,但部分军方和反对联盟成员存在较大疑虑,“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的市场。华人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支持,而印尼学界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
对此,有学者建议,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中资企业也应注意引导当地社会舆论。
长期以来,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华人而轻原住民,重形式而轻内容,套用或照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非华人群体对中国的认同感和认知度非常有限,而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在中国与印尼未来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工作中,应将宣传重点逐步转向占人口多数的原住民,优先选择印尼语宣传,研究并尊重印尼各族群的文化和信仰,了解印尼核心关切的内容,尤其是易引起原住民共鸣的对外宣传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提高受众认可度。
过去,中企大多较重视与政府沟通的上层路线,对争取印尼社会的认可重视不够,对印尼的伊斯兰力量、非政府组织的舆论引导也缺乏细致的评估。而这恰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中企应寻求与印尼政府、社会机构(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共同点,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以印尼的核心关切为出发点,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引导印尼国内的社会舆论,减少印尼方面对项目的反对或阻挠,获得民众与官方的理解和支持。
五、华商仍然是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最佳“领航员”。
不可否认的是,印尼华商现有的人脉关系和商业资源,以及他们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今后,他们在经济合作层面必然长期是中国“引进来”的主要力量。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海外华商资源,采取不同方式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依然是企业解决国际化人才稀缺战略难题的便捷通道。
尽管印尼华人社会也和其他地方的工商江湖一样,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中国企业界人士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要比和语言文化完全不一样的印尼人打交道容易的多。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多层次地和他们接触交流,深入观察判断,从中找到最合适华商进行合作,彼此提供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只要具有坦率的态度,真正的诚意,在印尼华商及社会其他层面都不难找到友谊。
综上所述,广大华商虽是印尼公民,但同时又是中国的亲戚,与长辈的故乡和自己的祖籍国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并且可以依靠,让那些有能力的华商,成为中国企业在印尼这片广袤商海的最佳“领航员”。
一句话,改善营商环境,还需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