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侨帅哥就这样从王妃身上赚到第一桶金?

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老一辈华侨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地工商界及华社有个响当当的人物,名叫王基财。

此人少小南来,白手起家,不到而立之年,便积万金之富。坐拥泗水北区几条商街数十间店铺,后又开工厂,创办并经营若干旅馆酒店,财雄势大,兴盛一时。

他是工商大佬,也是宗教领袖,从小笃信神明,终生虔诚佛道,曾率先垂范,一呼百应,捐建若干庙宇,聚集大批信男善女。

1960年代末,印尼发生灭绝中华文化的白色恐怖,华人寺庙遭遇军队袭扰,朝夕不保。危急关头,王基财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东爪哇军区司令部进行交涉,据理力争,力挽狂澜,获得军区司令同意,保全了众多华人寺庙。并亲手创办了“全印尼三教庙宇联合会”将儒、释、道三教主神并列其中,广大同胞以此为平台,在千岛之国留存了宝贵的中华文化火种。

从守护中华文化和侨胞精神家园的意义上说,王氏此举之功德勋业,堪称名垂青史,当代无两。

青年时代的王基财.

有关此人在宗教方面的事迹与贡献,我们以后再说。

下面要给大家讲述的,是王基财青春年少之时,如何从日惹苏丹王宫的妃子那里赚到第一桶金的来龙去脉。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至86年前的福建福清,先从王基财当年下南洋出国说起。

那是1932年,王基财在福清港头乡白墓村的老家,长到了15岁。

这个中等身材的少年,长着一头粗硬的黑发,浓眉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身体结实而强壮,显得虎虎有生气,举手投足已有几分大人模样。他的父亲王鸿云早年曾经去印尼做过生意,发了一点财,回来盖了一座当时属于上等民居的四扇厝。

王基财是王家的长子,从小喜欢听父亲讲南洋的故事,每每心驰神往,跃跃欲试,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阿爸、依奶,我已经长大了,要去南洋做生意,发财致富,回家盖大厝。”基财在家中向父母表明了心迹。

“哇命(福清人对自家孩子的昵称,意思是我的命)!汝(你)才15岁,小小一个后生仔就要做番客,依奶亚(很)心疼,怎么舍得你走那么远!哇命过两年再走也会赴(来得及)。”

妈妈俞氏舍不得儿子,劝他过几年再去不迟。

基财却很执拗,他有一套说法:“阿爸当年走南洋,不是也只有15岁吗?我今年也15岁了,身体亚雄煞(强健),在家种田难有出息,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没啥不落当(恰当)。” 

王基财告诉父母,自己如果到印尼,肯定能赚到钱,因为村庙里的神明已经托梦给他:“神明讲我19岁就会发财,21岁能够会回来盖大厝。阿爸、依奶,我记得亚清楚,一定要走!”

父亲王鸿云和母亲俞氏商量了一番,决定成全儿子的心愿。

港头义庄村有一位王姓华侨,正好回乡探亲,此人与王基财的父亲王鸿云是当年一起下南洋的朋友。鸿云就把基财托付给他,叫儿子认那位王先生做义父,又拿出一笔钱来给基财当盘缠。

于是这个15岁的少年,便跟随义父在江镜码头登上小火轮,告别父母家乡,前往厦门荷兰领事馆办理了护照。他们从厦门换乘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大船,飘洋过海,一路向南,行程七天七夜,终于来到印尼。

  三

王基财初到印尼,虽然是在东爪哇首府泗水下了轮船,但他学做生意的起点,却是300多公里之外中爪哇历史名城日惹。这是因为父亲当年来印尼经商就在日惹居住开店,他可以从一些亲朋故旧那里得到一点关照。

说起日惹,凡是来此旅游过的人大多印象极好。笔者曾三次去过日惹,真心喜欢这座城市。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古城静谧安详,凉爽宜人,加之没有过多工业的侵扰,空气更显洁净。我到日惹,都是坐朋友的汽车从三宝垄前往,中爪哇沿途的乡村错落有致,原野山川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如诗如画,是我在印尼各地看到的最好的田园景色。

记得我第一次抵达日惹时,正是傍晚,夕阳将半个天空染得通红,那有着几许神秘感的美丽颜色,是任何画家都画不出来的。日惹市区的房舍,几乎都是一至三层的小楼,通街望去,超过三层以上的建筑凤毛麟角。据当地华人介绍,造成这种建筑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惹特区长期受苏丹王的统治,民众出于对国王的尊敬,不想把楼房盖得比皇宫还高。正因为如此,日惹才能幸运地保持了这样齐整而原汁原味的人居生态。房与房,街与街之间,显得十分的整齐舒适,给人一种古朴安宁的感觉,甚至在市中心的闹市,也洋溢着古香古色的历史韵味。

晚霞燃烧的印尼历史名城日惹市区一景。

日惹悠久的历史犹如中国的西安,印尼本土的最后一个王国玛达兰王国首都就在这里。虽然到了17世纪(三百多年前)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都被荷兰人征服,但是这些西方统治者对日惹的玛达兰宫廷王室,却一直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日惹苏丹王室始终保留。这座古都被荷兰设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特区,并且该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在1945年印尼独立以后,遵照共和国宪法,日惹特区仍然由苏丹实行统治,是印尼至今唯一可以由苏丹王室世袭继承权利担任政府首脑的省区。

日惹苏丹王室始终保留的宫廷仪仗。

苏丹十世哈孟古布沃诺陛下,为现任的日惹特区省长。

与印尼其他省长不同的是,日惹省长不受任期不限制,在履行职责方面,日惹苏丹拥有与其他省长同等大小的权力。

话说当年15岁的王基财初来日惹,人地两生,语言不通,他是怎样在这异国他乡开始生活和工作的呢?

我写本文时,王基财先生已经过世33年,无缘听他老人家讲述具体故事和细节,只是从《福清华侨史》里看到过以下记载:

早期福清人南下印尼, 初到时租居茅屋, 替人打工; 后积有小本,开始制售糕饼,贩卖糖、茶、咖啡,或做其它小生意;再后来发展到有的雇人挑担子贩卖布匹杂货,有的发放贷款收息,也有少数人从商开店,经营布赂、洋杂货、土产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往印尼的福清人逐渐增多,有亲友的由亲友收容,为其安排职业或做小本生意;无亲无故的就由某一位“头家”收容,以干会(民间无利息的经济互助组织)方式集资数十元至一两百元,引导他们自谋生计。

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基财前来印尼谋生,少不了也是这个路子。多年前,福清党史办张君明先生撰写的一本《全印尼三教之父王基财先生传略》,对此有着简单记述:

“初到日惹的王基财,在福清乡亲的帮助下,开始做小本生意。他从乡亲开的店里批发一些布料和杂货,到附近乡下走村串户叫卖。开始贩布时,客人说你不会讲印尼话,不跟你做买卖。但不过两三个月时间,聪明的基财就基本上学会了讲印尼话(爪哇话),也熟悉了日惹周边的环境。”

八九十年前,在印尼各地,除了那些有一定资本的华侨老板能够开店铺,在屋里当掌柜,不必走村串巷,日晒雨淋。像基财这样初来乍到的小商贩,大多是提篮小卖,或肩挑一副担子四处行走,做个流动货郎,相当辛苦。

这是80多年前,年轻的华侨新客王基财与一位亲友,在印尼照相馆拍的一张“合成照”——右二和左一两个穿着不同衣服的人都是王基财,右一和左二则是他的同一位亲友。

王基财开始做生意的条件稍好些,他买了一辆脚踏车,把贩来的布赂及针头线脑、妇女首饰之类的杂货驮在上面,骑着脚车轻快便捷,每天穿梭于日惹城乡,活动半径就比那些赶脚走路的商贩大的多。

旧时日惹街头推脚踏车和挑担做买卖的商贩。

那些年长的同乡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基财这个骑脚车的小货郎,只靠着卖布赂杂货的小本生意就赚了不少钱,而且他最主要的主客竟然是苏丹王宫的妃子娘娘和宫女。

前文我们说过,日惹虽然不大,在印尼却是一个由苏丹哈孟古•布沃诺家族世袭统治的独立小王国,后来变成特别行政区,王宫仍然保留,并向游人开放。日惹苏丹是这座都城的国王,其宫殿坐落于市中心地带,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印尼的一个文化坐标。(见下图)

日惹苏丹王宫已有近250多年历史,它是由日惹首任苏丹王哈孟古·布沃诺一世设计并建造的。印尼独立后政府允许王室家族继续住在宫内,并允许沿用旧制。现任苏丹、日惹特区省长哈孟古·布沃诺十世仍在这里生活办公。

如今在宫中,无论是侍奉苏丹的宫女,还是表演加美兰器乐的乐师,大都年事已高,却仍然尽忠职守,成为宫内一道活的布景。他们都是苏丹家族的忠实拥戴者,也是爪哇文化的虔诚守护人。

为现任苏丹和王后献舞的宫女们。

1930年代,华侨新客王基财在日惹经商起步的岁月,印尼尚未独立,还是荷兰殖民时代。那时苏丹王宫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向游人开放,王基财如何能够把生意做到这深宫大院呢?

原来当年这日惹老苏丹国王以及家族其他男性,也像中国古代帝王及皇亲国戚一样三宫六院、妻妾成群(本文封面图片即为前日惹苏丹在妃子的簇拥和卫兵的护卫下出行的场面),再加上大批宫女,整个王宫里的女眷也有大几百人。

这人世间但凡女人扎堆的地方,群芳荟萃必要靠服饰打扮争奇斗艳,更何况王宫里面都是美女,对各种好看布料和饰品的需求自然十分旺盛。有需求就有消费,但是那些妃子娘娘们大多身份尊贵,宫廷也有规矩,总不能像一般有钱人的女眷那样成天逛街购物。她们只好抽空来到王宫墙外,向流动的商贩买一些布料和各种小饰品。

日惹苏丹王室美女。

对于那些成年人布赂商贩来说,苏丹王宫虽然有市场,但毕竟属于皇家禁地,让他们和王妃宫女打交道就有几分胆怯,通常不敢去那儿卖货,害怕万一惹出什么麻烦如何是好!

骑脚车的华侨小货郎王基财,在贩布过程中,察觉到王宫周围的生意好做。他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热情单纯,不乏灵敏,在他眼里,王妃娘娘也是人,货真价实卖东西给她们,有什么好怕!所以,他就专门往王宫后院跑,把布贩售给王宫的娘娘和附近的贵族夫人。

头脑聪敏的基财很快发现,这些王妃娘娘和贵族太太购买布料和杂货时,一般不会还价,只要喜欢就买,从不吝惜手中的钱财。基财还发现,来买东西的王妃娘娘居然也经常出现手头紧张的状况,原来日惹苏丹虽然贵为国王家财万贯,但是因为王宫女眷人多,他也不能无条件让她们随便消费,而是每个月发一定数目的例钱给她们。如果这个月的例钱未到,或是提前花完了,她们就会先赊拿走布料,和华侨小货郎约定时间下个月再来取钱。

上述过程中,精明的基财暗暗记住了各位王妃娘娘、贵族太太喜欢的布料颜色和质地,再跑遍日惹各家布店,按照她们的喜好精心挑选好,批发出来,送到他的那些王宫女眷手里。因为服务殷勤,买卖方式灵活,女主顾们都很喜欢这位来自中国的宽额浓眉的帅小伙儿,尽量照顾他的生意。

王基财就这样从王宫女眷那里,掘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积累了日后做大生意的经验。

1934年,华侨小货郎王基财凭着勤劳能干,聪明伶俐,再加上去王宫做生意的好运气,已经攒下不小的一笔钱。他离家两年多了,现在要回国省亲,并且打算完成娶媳妇成家的人生大事。只不过他当时也没想到,其终身大事竟然如此与众不同,后来居然娶了四个老婆。

有朋友开玩笑说:“基财兄,这是你年轻时候做苏丹王后宫生意沾到的福气啊!所以就享受了老苏丹一样的待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骑白马的王基财。

   四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娶四房太太,并非他本人风流成性,而是一切都是神灵指引,命运安排。要问此话怎讲?还得从他家乡的宗教渊源说起。

Related Post

王氏的中国家乡福清龙高半岛,面朝大海,土地贫瘠,老百姓自古以来就热衷于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讨生活。有道是走马行船三分险,出国闯荡,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凶吉难料,一切全靠神明保佑。因为有这个传统,福清人骨子里自然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

在当地乡下,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庙宇,父老乡亲虔诚拜神,每个人都相信天命,祈望神明能带来平安、财富和人丁兴旺。

基财的老家白玉村有一座“新丰境”村庙,历来香火兴盛,信男善女趋之若鹜。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三,村里人做上元节,都到新丰境念经摆设道场,红蜡高燃香烟萦绕,全村人都来祭拜,烧香磕头。到晚上便要摆几桌酒席,请来宾客,与村中长辈围坐在一起与神明共度节日。

王基财四岁时,母亲请来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为之定时卜卦,问其前程。算命先生观其面相,又依据生辰八字,占卜一卦,已然测出基财今生的命理:此人志存高远,财运亨通,将来必成大器,亦可成就一番与众不同的事业。长大后成家立业,德高望重,儿女多多益善,一定要儿孙满堂才可荣华富贵。卦辞的最后一句是:替天行道惠万民,人生何必到古稀!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站在命理的角度看待人的生死,以及富贵层次,都是大势,而大势不可逆。从王基财的一生来看,其命理预测果然全都应验。当他于1985年在泗水家中寿终正寝,享年69岁,确实如卦中所言“人生何必到古稀!”当然这是后话。

王基财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出生长大,自幼就跟随母亲俞氏经常到村庙宫里磕头拜神,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神的崇拜和信仰。

他笃信神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也在其心目中打下烙印,是一个与宗教神灵特别有缘的人,家里常年供奉祖宗牌位和神明,每日早晚崇拜,一丝不苟。

1980年代,全印尼三教之父王基财率领信徒在泗水古庙“凤德轩”举行法事活动。右下方是凤德轩的功德碑,上面记载着王基财当年带头捐资扩建这座古庙的事迹及数额。

中国文化已自几百年前传入了印尼,各地到处都有带着中国文化的建筑,其中之一就是华人寺庙。

王基财早期到日惹经商,看到其城区华埠(Pecinan Lama)附近贡多马南街3号有一座福灵古庙。像东南亚很多华人寺庙一样,福灵庙里面供着儒道佛三家神仙,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宗教场所,这里历来都是本地华人聚集的地方。基财初到异国他乡,难免形单影只,而福灵庙里无论是大殿供奉的“福德正神”土地爷,还是后堂供奉的关公、孔子、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乃至墙上“三英战吕布”等三国主题的壁画,都使这位来自中国的少年感到特别亲切。外出做生意之余,这里便成了他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王基财那时在日惹福灵庙就开始念经修行,从此终生虔诚佛道。他一辈子烧香拜佛,也因此获得很多福报,发家致富、人丁兴旺财富只是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是,神明也确实为他消除了不少飞来横祸,好几次大难不死。

  五

那么,笃信神明的王老先生,为什么会娶四房太太呢?

究其原因,一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二是因为对命理预测给他的指示深信不疑。

我们先从王基财在福清老家娶的长房太太讲起。

1934年,基财从家乡来印尼两年多了,做生意也赚到第一桶金。这一年他虚龄18岁,远在福清老家的父母非常想念儿子,便托人捎口信来让他回来一趟,也好完成娶妻成家的人生大事。

话说在白玉村附近,有一个陈库村,晚清时代出了一位武举人,名叫陈孝英,十里八乡赫赫有名。陈孝英有一位孙女陈碧云,漂亮可爱。那个时候有头有脸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平时都是在闺房梳头打扮,有空做做针线,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在丫鬟陪伴下出去走走,碧云也是如此。这一年元宵节,港头乡下每到此时都要舞龙舞狮,特别是当地特色的“板凳龙”尤其吸引人,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结果刚从印尼回来的年轻“番客”王基财,就在元宵灯会上看见了出门观灯的举人家小姐陈碧云。只见一面,便惊为天人,极为倾倒。就像后来这首流行歌里唱的:“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王基财一打听,这位让他一见难忘的碧云小姐,原来是武举人老爷的孙女,芳龄17,小自己一岁,尚未婚配,更是满心欢喜,当然那时候他并没有“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而是直接回家,央求父母赶紧请媒人上门提亲。

陈家长辈并没有马上答应王家提亲这件事,但是基财一定要娶碧云,三番五次托媒人去说。陈家知道他是白玉村番客华侨王鸿云的长子,家境也算殷实,也知道这个后生仔年少有为,在南洋做生意初有成就。考虑了一段时间,终于同意将碧云许配给基财。

1960年代初,四十岁左右的王基财与大夫人陈碧云。

王家闻讯大喜,即刻挑选良辰吉日,添置家具,布置新房,张灯结彩将新娘迎娶过门。

婚后不久,王基财又重返南洋做生意,小两口自然是难舍难分洒泪而别。基财临行前嘱咐妻子孝顺父母关爱弟妹,等他在南洋赚了钱就寄回家乡盖大厝(大房子)。他回到印尼,生意顺畅,1937年即汇钱回家置地盖大厝,大厝占地1亩多,两落四扇上下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当年白墓村最大的一座番客厝。

1938年底他又回乡省亲,这时大女儿月英已经3岁了。那时的中国社会纷乱、匪患四起,据说当年基财回乡时,先来信约家里人去厦门码头迎接。他父亲怕路上出事,挑选八位身强力壮的同族男丁,到码头等候。回家路上四个男丁怀揣驳壳枪负责护送,另外四个负责抬东西,一路上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1938年,22岁的王基财(后左二)回故乡时与家人的合影,大太太陈碧云(前左二)当时只有21岁。

再说王基财自从1934年结婚,一直是把妻子碧云留在老家帮忙母亲照顾家庭。这期间只有1938年回去一趟,当他再次回去把妻子女儿接出来,已是10年之后的1947年年底了。

为何那么久才回去接他们呢?主要是战乱所至,烽火连天,音讯隔绝。

在此之前,1945年,基财在印尼又娶了第二房太太。不知道底细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必是他一人在外耐不住寂寞。实际上,基财另外再娶,并非一般人想象的,是犯了男人好色的通病。究其原因,他是怀着对长房夫人碧云的一颗爱心,才再娶二房,乃至后来又娶三房、四房。

这话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可能谁都不信。不过你先别急,听我给你解释。

原来王基财当初要娶大太太陈碧云,陈家之所以踌躇再三才答应下来,不是对基财不满意,而是因为为他们两人的生辰八字“合婚”时,命理先生发现基财与碧云的八字有冲。那年碧云17岁,今后每到她的“逢七”之年,注定有犯冲的劫数,如27岁、37岁、47岁……以此类推,必有凶险。

尽管如此,经不住基财铁心要娶,陈家还是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婚后,王基财又去找命理先生求一个化解之道。命理先生说,要想保护碧云,只有一个办法,每到她“逢七”之年,你须做一件事刺激她,令其生气发怒,这样才能压住她的气场,替她化险为夷。

王基财1938年回国探亲再回到印尼,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然爆发,日本占领中国,全国同胞都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印尼也被日军南侵,卷入太平洋战争,东南亚一带同样烽烟四起,交通中断。这种形势下,基财与父母妻女远隔重洋,再怎样牵肠挂肚,兵荒马乱无法回去,也不知道这种日子何时是头。

这时候在泗水生意场上,有一位同乡前辈陈先生,是基财夫人陈碧云的堂叔,对这个侄女婿非常欣赏。堂叔说,中国眼下正在抗战,何年何月才能太平?你为人谦恭,做事精明,大家都喜欢你。现在你单枪匹马在此生活,身边总不能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有合适的侨生女孩就再娶一房吧。

这一年刚好是1945年,妻子碧云27岁,到了所谓“逢七”之年。基财想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不禁为妻子担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记得命理先生说过,要想保碧云过关,只有做一件事把她激怒,怎样才能让一个女人怒不可遏呢?莫过于做老公的又娶老婆。

基财想到这里,加上碧云的堂叔也让他再娶一房,于是就经人介绍,又娶了一位名叫薛安娘的福清籍侨生,成为他的二房太太。这一年,基财28岁,庶夫人安娘18岁。(下图)

王基财捎信回家,把此事告诉父母家人,父母整天盼着老王家人丁兴旺,自然对儿子再娶感到满意。但是碧云知道了,果然生气发怒,除了哭闹一场,也没办法。不过,她27岁这一年也确实安然无恙。

1949年,王基财与大夫人陈碧云(右二)、二太太薛安娘及两房子女的合影。

娶了二房太太薛氏以后,基财就在泗水开了间五金店,他首先在店里腾出一个空间供奉观世音菩萨。每天早晚烧香崇拜。有一天,日军飞机又来轰炸,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薛氏,惊吓中赶忙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祈求保佑。这时日军飞机投下一颗炸弹,刚好落在距离薛氏仅有10米远的地方。万幸的是,那居然是一颗哑弹,落地后并没有爆炸,避免了一场家毁人亡的大灾难。这次事件,令基财更加坚信是菩萨保佑了自己和家人,他从此对敬神烧香也就更加虔诚。

据王氏长房大公子王钦辉回忆:“60年代,我父亲在他的奥林匹克旅馆还遇到过一次枪击事件。一个在属于当地一霸的地头蛇因为经济纠纷,用手枪对准我父亲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但是枪没有打响,子弹卡壳了,父亲又幸免于难。他当然认为百分百是神明在护佑他,所以他对宗教的热爱和对命理的痴迷都在情理之中。”

1955年,在王家长房夫人碧云37岁那年,王基财依照算命先生的说法,又娶了第三房太太——福建闽南人侨生周金锡;1964年,大夫人碧云47岁,基财再娶第四房太太李英华,也是一位福清侨生。

图:晚年的王基财和三太太周金锡。下图:与四太太李英华。

与许多有钱人喜欢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不同,基财老先生除了明媒正娶四房太太之外,个人私生活其实还算严谨,从不涉足寻花问柳的风月场所。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以他的财富名望,想找多少如花似玉的女人都轻而易举,但是他后来娶的几房太太相貌都很普通,可见他这样做,并非为了满足色欲而贪图享乐。

事实上,王基财每娶一房太太,其长房夫人陈碧云都不可能感到高兴,但是她每次的“逢七”之年也都平安度过。

作为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女性,碧云夫人不管怎样,都遵守着“三从四德”的做人本份,再不高兴,也不会违背丈夫的旨意。“对于爸爸又再娶老婆,我妈妈只坚持一点,她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姐弟几个,在她面前,只能另外三房太太叫做姐姐,而不能作长辈称呼。这是妈妈唯一坚持的原则。”长公子王钦辉感叹:“她真是天底下最善良宽厚的女人!”

不过,除了在母亲面前,王钦辉姐弟管父亲的如夫人叫姐姐之外,在更多的场合,各房所生的孩子还是按照排序,分别称呼几位夫人为:大娘、二娘、三娘、四娘。

1950年代王基财与三位夫人及众多年幼的子女们。当时尚未娶第四房太太,另有一半的孩子还没有出世。

话说到了1975年,大夫人碧云57岁的生日就要到了。王基财把大房的几个孩子叫来一起吃饭,告诉他们:“今年又到妈妈“逢七”的灾年了,爸爸打算要再娶第五个老婆,可能你们会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我也不想再娶,但是不再娶一个,然你们的妈妈就会遇到过不去的坎。”

那时,长子王钦辉和姐姐等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已经结婚成家,大家都不同意父亲再娶。“我和姐姐还在一边偷偷地笑话爸爸,老爸想要再结婚,所以就编了迷信的故事,给他自己找借口吧。”

现任“全印尼三教庙宇联合会”总主席、印尼造纸企业家——王氏长房长子王钦辉摄于2017年10月。

王钦辉说:“当时我们认为,父亲那么大年纪还要再结婚,成何体统!父亲见儿女们反对,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也不好再坚持。结果没过多久,我妈妈就生病了,开始只是肚子疼,有一点腹泻,家人也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到医院,医生怀疑是脑膜炎,各种检查下来,妈妈也怕,受了一番折腾,没想到很快就急转直下,报了病危,抢救无效很快就走了,妈妈走的时候,距离她57岁生日还差5个月……”

大夫人陈碧云出生于民国戊午年旧历七月初七(公元1918年8月13日),寿至公元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九日(1975年1月19日),旧历甲寅虎年十二月初九,享年57岁。

大夫人去世后,王基财与三位如夫人的合影。

妈妈过世,父亲大恸。王钦辉永远忘不了一个情景:“我爸爸用头顶着墙壁,哭的稀里哗啦,浑身颤抖。他是真的爱我妈妈,但是知道这是命中注定,无力回天。我们也哭的要死,现在一切应验了,才明白爸爸之前说的妈妈“逢七”必遭大难的命理,并不是在编故事。我们后悔不该反对爸爸再娶,要不然妈妈不会那么早就离开我们!”

2017年9月的一天下午,在泗水香格里拉酒店大堂,王钦辉和笔者谈及此事,仍不禁伤心哽咽,泪流满面。

王基财终其一生,先后娶了陈氏、薛氏、周氏、李氏四房妻子。四房太太一共养育了19个男儿20个女儿,名副其实儿孙满堂。

1985年3月,王基财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8岁,从此结束了这段印尼华人的人生传奇。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