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尼为何还没有成为区域性大国?

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从数据上看,它有着世界排名第4位的人口,191.9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世界第16位,海洋领土面积更是令人艳羡,多达316万平方公里,同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它居然更多。同时,它还是全国GDP超万亿美元的国家,即从表面数据上看,印尼有着丰厚的基础,再加上巨大的马六甲海峡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全有可能成为区域性大国。

 

但相较于上面亮眼的数据,首先,印尼在经济上早在2014年就已超过万亿美元规模,如今位居全球第16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真的算不上经济强国。其次,印尼在世界上,在国际政治舞台,自然是比不过中美俄等大国,连印度巴西韩国的关注度也比远它高,即使在东盟国家内部,也存在着体量优势,但在东盟内部嗓门大点而已,根本无法对其他的国家产生决定性影响,更别说掌控东盟全局了。

 

那么为什么当前的印尼,只能在成为二三流国家,而没法跻身一流国家。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印尼没有成为区域性大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教育。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人和”所涉及的人才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这尽人皆知。

 

那么印尼的教育如何呢?他的基础教育非常的薄弱。印尼全国到现在还有很多适龄孩童,他们是没有机会去上学的。即便雅加达这样的大都市,也是有很多的贫穷的孩子是没有机会读书的,更别说印尼全国的教育情况。它的基础教育水平在国际上排名是比较落后比较靠后的。

 

印尼除了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外,另一方面,它的高等教育也不发达。印尼国民当中,尤其年轻人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也是很低。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尼年轻人(20岁到35岁)当中,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到5%。此外,印度尼西亚很多小孩子即便接受基础教育,中途辍学情况也很普遍。初中还没毕业的就没有继续的接受教育者很多。虽然印尼国民的识字率超过90%,但是印尼对外输出的劳动力当中,很多都是服务业的,其中印尼佣人就遍布东南亚国家。缺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导致印尼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的缺失。

 

印尼很多穆斯林家庭,他们都会生育很多孩子。可是呢,又没办法保证他们的孩子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那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恶性循环,因为越贫穷的人,他们生的孩子就越多,而这些孩子又没办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们的下一代也继续走他们父母的那个循环的老路。这就导致了印尼虽然人口总量很大,但是人口的素质在世界上就比较靠后,应该是在100位左右的一个位置。这就是印尼经济得不到长足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人才储备的不足。

 

印尼不能成为区域性大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它的顶层设计,就是制度问题。印尼的这个制度,它虽然是模仿欧美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但在印尼有明显的缺陷,它是一个不完整的,不完善的,有很多缺陷的,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的一个制度。比如,印尼的几个大的传统的政治家族对印尼的政治走向影响力很大。现任总统佐科威是很想有所作为,他上台以来的各方面努力显见,都是想让印尼成为区域性大国。但是,他遇到的那些反对派的阻力也是很大,所以佐科威必须要权衡利弊,推迟很多政策。

 

因为印尼政治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印尼整个的官僚体系的问题很多,尤其是贪污腐败严重。小到一个收小费的小海关,大到他们的部长级的高官,都容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贪腐问题。所以,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印尼的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印尼官商勾结比较严重。如果官商勾结普遍,比较直接的后果的就是导致了印尼的企业家没更多精力致力于提高现代化管理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这些有价值的商业活动。

 

换句话说,在印尼这个经济环境下,它的企业家跟政治家之间的权利的寻租关系也是比较普遍的。这就导致了印尼的很多本地的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也缺乏人才的储备,导致国际竞争力不足。印尼企业的的竞争力的缺失也就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所以印尼政治架构的不足,对印尼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它的效率也比较低。

 

很多人在归纳印尼经济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时候,就会想到印尼政府官员们的做事效率比较低,或者是他们的贪腐比较严重,其实其中根本问题就出现了它的制度设计上。它的所谓的民主制度的不成熟,在这个方面,印尼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政治方面,印尼和现代文明国家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变成一个真正的现代文明的国家,印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政治架构上步入现代文明国家的门槛,它才有可能成为区域性的大国。

 

印尼不能目前还没有成为区域性大国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那个宗教问题。印尼虽然是穆斯林大国,但它本身也有不少基督教的人口和天主教的人口,还有佛教等其他宗教的。不同宗教之间总会有一些矛盾,尤其是基督教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是长年累月积累的宗教矛盾,也容易被一些政客拿来利用。

 

Related Post

另外一方面,印尼还有一个族群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印度尼西亚本地还有一些人确实是存在的排华的情绪。可是印尼华人一直是印尼经济的一个驱动力,或者是发动机。如果印尼华人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得不到稳定的保障的话,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很大的消极作用。所以说,印尼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除了一个宗教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族群问题。有一点不可否的事实,就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确实有赖于印尼华人的勤劳跟他们的智慧。华人的企业家精神,这在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他们就能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整个东南亚的国家都有明显的体现。马来西亚就抓住这一点了,它就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马来西亚同样也是穆斯林国家,但是马来西亚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就是比较好些,它的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比印尼明显好很多。所以说,这个方面,印度尼西亚有必要学习马来西亚的。当然,马来西亚对华人也有一些歧视的政策,这些不可取。

 

所以说,总的来讲印度尼西亚要成为区域性大国,必须要解决或改善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教育的问题,人才储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它的制度建设,国家顶层设计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他的宗教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他的族群的问题。然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是不好解决,就是印尼的地缘政治的问题,还有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问题。

 

接着从它自身内部一点结构看出问题所在。首先,我们知道印尼位于南亚地区,并且是世界上最多群岛组成的国家,有超过17000座岛屿组成,有着千岛之国的称号。海洋文明时代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完全不用为海岸线和港口发愁。优良的港口数不胜数,这些是海洋贸易最为重要的条件。同时多岛屿的劣势也比较明显,由于岛屿众多加上海洋的隔离,各个岛屿之间的交通交流并不如陆上交通方便快捷,货物运输比较困难。经济层面则是个板块自成一体,很难形成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整合难度非常之大。当然群岛国家并不只有印尼,其中代表还有英国和日本,但是它们的整合却很成功。为什么呢? 虽然同号称群岛国家,但大的陆地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八成以上,日本的四大岛屿彼此之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即便是早在农耕时期就容易通商,到工业时代早期,原本微弱的阻碍基本可以消除,随便一座跨海桥梁便可以打破原本的阻碍。

 

印尼情况就比较复杂,国家结构呈带状散布,从东到西有着长达5000公里的直线距离,其中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之间,只有位于东部地区的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还是比较狭窄,其余岛之间都广泛分散于海上相互间距离较远,有的长达数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海上距离疏远严重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流。修建跨海大桥难度大,公路和铁路方式联通各岛不易。印尼更为早期的农耕社会时期,各岛之间几乎是各自为政,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也只能是依靠飞机和轮船的方式交流往来,航空虽然便捷,但缺点是需要高额费用,为了保证成本只能靠海运,但是它显然比铁路交通的运输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即便是有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线的支撑,但有转向苏门答腊西北地区的货物是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的,由此拉高了运输成本,造成印尼边远地区彼此间沟通极为不便。至于其他主岛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受影响大。印尼随便一个大岛都是韩国台湾好几倍,更是新加坡的N倍,工业基础的落后又限制了单一岛屿的快速发展。

 

万岛的支离破碎,是阻碍沟通的一大问题。但是单一陆地的地方结构也有不少先天不足。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主岛除了爪哇还是相对平坦,其他四岛大部分是山林,有的几乎全是热带雨林。从综合数据上看,还有一个数据更能有效的反映出另一个现实情况,印尼有着令人羡慕的65%的森林覆盖率,这对大陆国家来说想都不敢想。但也侧面可以看出其多山的地貌特征,也正是因为崎岖的山地环境才能有效的保护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覆盖率。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需要大面积的陆地,山地环境会阻碍厂方建造公路和建厂。印尼虽然拥有广阔的领土,但平原地区占比较少,且极为稀少的平原还零星分布于多个大的岛屿之上,并没有集中在一起。现在工业所采用的建设方式基本都是产业集中化设计,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业交流,降低材料成本。

 

印尼那些零星分布的小平原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建设,就更不可能形成产业链。而较大平原面积也只有13万平方公里,如此狭小的面积肯定是满足不了印尼的工业化建设需求的。除此之外,印尼的气候也极大的影响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印度尼西亚南北两侧周年处于赤道低压环境,造成了境内大部分区域都是热带雨林气候。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一方面,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国家的工业发展。闷热的气候条件同时也极大降低人体工作效率,无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在后工业时代都受到极大限制,未能形成文明规范,其原因便在于此,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风扇及空调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得以改善,不过改善的对象依然主要集中于脑力和轻工业劳动者,这部分毕竟只是少数。比如新加坡这样人口只有百万这样的小国家,或许能做到全国工业环境冷氢化的应用。有2.62亿人口已经是超级人口大国,所以印尼和新加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如何改善国民环境,一定会有巨量的体力劳动面临严酷的工作条件,室外的体力劳动高温避无可避,而室内生产活动也只有少部分的大工厂有条件提供冷气环境。即使是这样,空调的使用,会使电成本大幅度增加而散落分布的其他中小型工厂根本无法承担高昂的用电成本。

 

且印尼电力资源依旧匮乏,这也极大的限制工业的发展。印尼每年都有长3个月之久的雨季或更久,如此长的雨季严重影响到了货物的运输,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室外工作的开展。连工人上下班都会受到影响,加上本地人的国民性就有懒散的一面,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都会加大供应生产成本,最终体现在工业品价格上,工业产品因为价格过高,销量惨淡,最终成为经常不景气主要原因之一。

 

糟糕的地理结构以及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成了印尼地缘经济实力的拦路虎绊脚石。别看印尼有大国的基本要素,也只能是徘徊在三流经济国家的行列。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印尼在政治层面则是随时存在分崩离析的可能,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至上个世纪50年代,印尼都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国家,后期才完成了国家统一。随着世界工业化发展,加深了印尼独立板块之间的交流,印度尼西亚这个群岛国家依靠工业支撑有了整合的可能,未来整体发展前景也被广为看好,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总会需要时间和过程。

 

有了各自板块势力之后,各个群体之间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政治斗争,这将极大的加重印尼内耗,所以印尼的政经改革也很关键。印度尼西亚国家国家体量不小,但内部问题复杂。虽然拥有庞大的体表,但也易见松散的内部的结构,印尼庞大身躯的含金量严重不足,它们的有志之士也一直致力于让印尼成为真正的区域性大国,但真的任重而道远。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