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与神的对话——巴厘舞蹈(Tari Bali)
巴厘舞蹈是印尼巴厘岛地区的传统舞蹈艺术,深受印度教文化的影响,由于世代相传和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它要求舞者在直立或半蹲的舞姿中,保持腰、臀部侧曲的姿态,头部可以自由摆动,眼睛左顾右盼,灵活传神,手指随着音乐左右摆动并不断颤动。在巴厘人的生活中无论是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还是生辰庆贺,都不能没有舞蹈。巴厘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按照舞蹈传达的意境可归为三类:神圣(Wali)、仪式(bebali)、娱乐(balih-balihan)。表达圣神和仪式感的舞蹈只能在寺庙等特定场合进行表演,用于娱乐的舞蹈则可在寺庙外的公共场合进行表演。
巴厘舞蹈大多与巴厘印度教的题材有关,但随着巴厘岛旅游业的发展,巴厘舞蹈的题材逐渐拓展,不再拘泥于宗教。巴厘舞蹈中的本德舞(Pendet)是寺庙宗教仪式开始前跳的舞蹈。现在也广泛用在欢迎仪式上。这种舞蹈一般由成年女子表演,跟一般仪式舞蹈相比更加有活力,动作表情也更加丰富,舞者常常需要单手捧着供品跳舞。巴厘舞蹈动作时而舒缓从容,时而激烈高亢、宇宙间善与恶的对立、抗争、通过舞蹈家举手投足间的眼神步态徐徐道来。2015年巴厘传统舞蹈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印尼民族开拓进取的象征——皮尼西帆船(Pinisi)
皮尼西帆船是印尼的传统木质双桅帆船,其造船技艺源于印尼南苏拉威西地区的布吉族和望加锡族。Pinisi一词实际上是船帆的名字,该船的主体由两个主桅、七面船帆组成。两个主桅喻意为伊斯兰教中的两句“清真言”,七面船帆喻意为古兰经首章的七节启示经文,同时也承载着印尼民族的祖先们走遍世界七大洋的开拓进取精神。
根据拉加利戈史诗(I La Galigo)记载,皮尼西帆船在14世纪已经出现,当时鲁乌(Luwu)苏丹国王子莎维利加丁(Sawerigading) 为到中国迎娶一名公主而第一次建造了皮尼西帆船。几个世纪以来,皮尼西帆船的航线已经遍布马六甲,缅甸,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地。时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大型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抛锚驻港。皮尼西帆船的规模可以达到20至35米长,建造船舶的当地人坚信神明的力量,因此在建船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宗教礼仪和仪式,工匠们严格按照已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精心建造每一艘帆船,皮尼西帆船已成为具有印尼航海文化传奇意义的标志。2017年皮尼西帆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