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杨丹旭:北京初印象

 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2019年12月25日 3:30

杨丹旭

联合早报

一个星期前,我收拾好行囊踏上北上的高铁,兴奋又惶恐地开启派驻中国的第二段旅程。

在被通知要转站时,两座城市的比较已经开始。上海的朋友很担心我进京后不习惯:能适应北京寒冷、干燥的天气吗?雾霾大不大,要不要多备点口罩?吃得惯北京的食物吗?有人热心地承诺,一定从上海给我快递大闸蟹。

北京的朋友则安慰我别担心,北京虽然温度低,但是屋内有暖气,比起湿冷的上海可要舒服很多;雾霾天快要成过去式了,现在北京有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多;北京想吃啥都有,而且比上海还便宜。

一个是魔都,一个是帝都;一个是经济中心,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洋气,一个贵气;一个有腔调,一个有气度,两座城市相互较劲也相辅相成,成为观察中国的两扇重要窗口。

初来乍到,除了生活环境的转变,明显扑面而来是北京不同于上海的政治味。

在上海几乎没有德士司机会跟你主动聊到政治,可到了北京,想不遇上一个有“政治觉悟”的德士司机都难。

从火车站接我去酒店的师傅得知我从上海过来,没聊几句就饶有兴致地跟我历数上海历届的主政官员,哪个后来晋升进京,哪个出了事情,虽然并不全对,但足以让我惊叹,这皇城脚下的老百姓果然胸怀大志,心系中南海还不够,还要操心大上海。

我想岔开话题,聊聊北京交通总可以吧。刚起了个头,师傅就滔滔介绍起北京的规划,很快又扯到了主政北京的官员这几年的施政作为,我想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从火车站到酒店的这一路,车子穿过开阔笔直的马路,两旁是恢弘而神秘的建筑。一边听师傅侃侃而谈,一边望向车窗外这些大楼,飘扬的中国国旗在色彩灰沉的外墙衬印下格外显眼,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路人,你已经进入这个国家的政治中枢和权力中心。

工作上更是快速转入时政频道。到北京第三天,匆匆赶上《环球时报》年会,各路大咖云集,官场的、学界的、商界的,来自台湾的学者、香港的议员,大家聚在一起擦出观点的火花,上演思想联欢。

相比上海各大论坛上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自贸区开放等常规话题,北京的这场讨论完全政治化:中美博弈会不会迎来拐点?23条立法在香港是否势在必行?后物质时代的香港何去何从?蔡英文连任会否加速两岸统一进程?全球化下的民粹主义会把人类推向何处?

Related Post

从论坛回来,我向朋友感叹,香港抗争持续半年,在上海听到最多的讨论是:去香港旅行安不安全,不去香港去哪儿买奢侈品,到香港投资风险太大,要不要转去新加坡?北京的这一天论坛,好像有一股很强的力量,把你推向所有民生、经济问题背后更深层的核心。

驻沪期间偶尔客串写中美贸易战等时政新闻,如果说那是站在岸边观察江河湖海的千变万化,如今在北京,俨然已经进入张力十足的运转中心。在这里,中央决策者所做出的各个决定,都关系到所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它的社会民生、经济改革、制度建设。

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决策,甚至影响世界。崛起的中国会以什么姿态站在世界面前,是友善仁厚,还是颐指气使?更强大的中国让外部感到种种不适,中国要如何恰当处理?全球的舞台上,除了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中国又会有怎样的责任担当?

世界格局正面临重塑,四处弥漫着各种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潮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我面前这座充满政治味的城市,既是今天的中国,也影响着未来的世界。北京的资深同事告诉我,要读懂中国这本厚厚的书,北京是必须翻开的一页。所以从现在起,就让我忐忑地打开这一页,尝试从这里读懂中国,探索这个变幻的世界。

啊, 新加坡河

2020年1月5日 3:30 AM

联合早报

在夕阳金辉中的埃尔金桥。

图文⊙子旋

高级工程师

新加坡河上溯金声路段,连接亚历山大水道,全长大约3.2公里。它是新加坡的母亲河。

2019年特别纪念莱佛士登陆开埠200周年。200年来流水潺潺,岁月如梭,河上每座桥梁,岸边每座仓库,乃至地上每块石砖,都曾留下先民们不屈不挠付出的血和汗。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如今的新加坡河畔,更是精彩处处。河的上游主要是生活区,河的下游已然成为本地最热门的旅游景点,除了最具欧陆风情的克拉码头和驳船码头,还有鱼尾狮公园、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以及紧紧相连的滨海湾花园。

这些年来,我沿着河的两岸包括河边紧邻的小巷,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无论晴雨,不管春秋,从光和影的角度,捕捉了美妙瞬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在看”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