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尼人的集体潜意识

d919fd694447a88c3ad7258c377d0980.jpeg

集体潜意识是个比较学术的概念,一般是指一个群体中性格的最大公约数。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印尼文化中的部分内核。

分享文化 

宰牲节在穆斯林的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开斋节,节日的核心在于向邻居、穷人分享宰牲肉食。达官贵人会在当天在自己的府邸举办开放日,给入府民众肉食与红包。富人则会向居住街道赠送头牛羊,以表分享。

分享文化因宰牲节植入了印尼人的性格内核,不分享是与此内核相违背的,是不道义,当然前提你是“富”或“贵”人。

外国人是贵人

外国男性在印尼一般会被尊称为Mister或(Mr.),而对本国人则称呼Bapak。笔者也曾一直以为印尼人口中的Mister,仅是印尼文中“Bapak”,中文中“先生”的意思。直到一次在外岛乘船,船夫自称是Mister XXX,同船的村民笑脱了,方意识到印尼人口中的Mister是英语的原意。Mister 在封建时代的原意是用于称呼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类似于称呼Sir(爵士) 与My lord(我的主人)。

等级观念

保安保姆司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一份工作,可在印尼人的观念更多的是一种低等身份,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类似旧中国的佣人,车夫。在印尼的大商场,如果看到有人穿着护理装,那绝对不是护士,那是孩子的保姆,护理装是为了方便外人分辨主佣关系。部分高档餐馆包间门外会有一小包间,专门提供给随从与司机用餐。

       

当然,下往上索取,不是羞耻的行为,“嗟来之食”无关自尊。

把以上三个概念代入推理,基本就可以解释中国人在印尼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表象:

  • 新入职的司机不与你同桌吃饭,会开口直接问要钱,要吃,要喝;

    开起车来却能等能骂没一点脾气。大半夜起来去接人,不带怨言。

  • 出远门,印尼同事一定会叮嘱你带Oleh-oleh(手信)。

  • 办公室有吃的,一定要分享;

    好的音乐要分享,听歌公放一起嗨;

    在茶水间喝杯咖啡也可以顺便开个小Party;

  • 在学校里的某些大楼,一楼Toilet是教师专用,学生上二楼。

  • 被移民局索要小费,你认为这是索贿,他认为你是过来赚钱所以要分享;

    投资项目,各级官员直接与你说Bagian loh(分一点嘛);

  • 乡间野路,几个人填好一个小水坑,然后捧个箱子站在路边等捐钱;

    繁华路口,几个人帮着拦断车流,让你好转弯,然后你随意。

  • 小费的给法是先得把钱折成一小块,然后握手,神不知鬼不觉的传过去;

    大额就是一个信封,装得是美元才有诚意,谈笑间,传到大腿上,再谈笑间,信封不见了。

    光明正大的给,对方会以为你是不想给,不诚心;当然也不敢收。

某天晚上,保姆的女儿趴在门口的阶梯上借着走廊的灯做作业,让她进屋里到桌子上写反而不愿意。来印尼生活工作八年,觉得印尼缺的不仅仅是一场土地革命,还缺一场文化革命。

以上仅为个人见闻,希望能抛砖引玉,期待未来能有心理学或社会学的专家深入田野调查,来一篇雄文剖析现象,给我们驻外人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毕竟,一带一路几年了,钱出来了,人出来了,可知网上的论文还没出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