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祖国,我想对你说丨
郁美兰:强大的祖国是侨胞坚强的后盾
郁美兰(前排左五)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读书时的照片。
我叫郁美兰,是一名华侨。多年前,祖国派人在国外找到了我和哥哥并带回国。我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组建温暖的家庭,并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切都离不开祖国的关怀。
1945年,我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一个名叫巴雅公务的小镇上。就在我出生前几小时,我的父亲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暗杀。此后,我的母亲带着哥哥和我,依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以及周围华侨的资助,在印尼艰难地生活。
郁美兰(左)与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
6岁时,父亲的好朋友蔡清竹先生把我接到了雅加达的中文学校读书。那时起,我陆续从当地报纸以及父亲朋友的口中了解到,父亲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了400多篇政论、杂文,以这种形式参与抗战、保卫祖国。同时,通过传播到印尼的中国电影等,我也逐渐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对祖国的向往愈发强烈。
曾与父亲一同在印尼抗日的挚友胡愈之先生回到北京后,委托郑振铎先生通过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寻找我和哥哥。1960年,在胡愈之老先生的关心和大使馆的关照下,我和哥哥终于回到了中国。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海外的孤儿有了娘。如果没有祖国,我将永远是一个流落海外的孤儿。
回国后,我被安排在北京的华侨补习学校学习。我和哥哥依靠父亲留下的稿费,以及国家提供的奖学金生活。虽然是物质条件尚不丰富的时代,但在北京的那段时光却让我感到无比幸福。作为一个曾流落海外的归侨,我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归属感。同时,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郁达夫这个名字,不辜负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安定和平,不辜负国家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郁美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上。
1970年,从北京石油学院的仪表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我一直在石油战线上工作,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报效国家,并且主动放弃了本可以十分优越的生活,来到新疆支援建设,一待就是十年。1980年来到南京后,又在南京炼油厂工作了七年。
出于当时发展建设的需要,江苏的侨务部门需要一位能够与侨胞沟通、为侨胞服务的工作人员。因为我的归侨身份和特殊经历,1987年,我被调到江苏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国外处,从此走上侨务工作的岗位,后来又担任江苏省侨联主席,与侨胞这个群体结下浓到化不开的情缘。
海外侨胞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群体,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对祖国贡献良多。抗战时期,他们为共产党的军队捐赠飞机、输送人才,甚至放弃海外安定的生活,回到祖国参加抗战。国家的经济建设也离不开侨胞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敢于到中国来投资的不是外国人,正是带着对祖国满腔深情的侨胞们。
然而,海外侨胞们刚刚回到中国时,因为对国情和投资环境缺乏了解,内心难免忐忑。我本身就是华侨,对海外侨胞的生活习惯、思维想法也比较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侨办的工作人员,主动承担起联系侨胞的责任,向他们宣传祖国的发展建设成就,架起他们与祖国之间的沟通桥梁,认真地办好侨胞提出的每一件事。我们双方在这个过程中也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来到中国投资建设。比如,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海木业,就是菲律宾华侨庄启程先生通过我们侨务部门的介绍,在无锡投资兴办的。
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侨胞的支持,能在侨务工作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抗战时期,父亲一直竭力掩护一同远赴南洋的抗日文化人和当地的游击队,援救了不少在新加坡、印尼的侨领。直至生命最后的时刻,父亲也一直在为海外侨胞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从事侨务工作,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是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祖国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华人华侨最坚强的后盾。衷心祝愿祖国发展越来越好,让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温暖。( 印尼新报 转自新华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