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翁乃强:不留余地的旁观者
Play
这位80岁的老人拍下了
不为人知的中国三十年
人随着年岁增长,都变得爱怀旧。父亲常和我说起他的青春岁月,少小离家的知青经历,恢复高考的喜出望外……
老一代人的记忆里,人人身穿蓝布青衣,毛主席语录不离身,娱乐只有样板戏。但如今我们很少能看到记录这一切的影像,更不用说是彩色照片了。
△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没有生动记录的怀旧,难以满足追忆者的追忆、好奇者的好奇。幸运的是,翁乃强老先生的《彩色的中国》弥补了这个遗憾。
445张彩色老照片,在8万张彩色反转片里反复挑选出来。其中,70张作品原底,作为“无法复制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雪藏数十年后,这些作品首次出版面世,完整地呈现出中国30年的历史面孔。
△ 手动点击播放视频,了解《彩色的中国》曲折的做书故事Play
翁乃强是谁?中国著名摄影师 作品曾创下拍卖最高记录
1936年,他出生在印尼侨领家庭,父母从事电影工作。1963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次年,他带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心愿进入报社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摄影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事业和爱好。
△ 翁乃强,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
翁老的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但记录时代才是他的追求。
他拍了整整一个时代,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的起伏岁月未曾中断。
他追逐国家大事,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全国大串联、国家恢复高考、“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都记录在他的作品里。
△ 作品《大海航行靠舵手》曾创下中国单张历史题材摄影作品最高拍卖记录。
△ 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寄托哀思。
△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图中是高考考生
在当时彩色反转片极其珍贵的情况下,他却从不吝惜胶卷,反而遗憾当初为何不再多拍一些。
在书里6万字口述整理稿中,这个耄耋老人娓娓诉说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当初拍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他追着毛主席的车拍照,胃痉挛了就休息一会,便又赶过去。“我就这样来回跑,尽量多拍”。
△ 编辑来到他家,看到他从工作室各个角落翻出了近8万彩照底片时,又惊又喜。
触动无数人怀旧情结的老照片 关注普通人的罕见作品 感动你的艺术佳作
1976年,翁乃强在天安门广场采访。任诗吟摄
翁老一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坚持艺术为先的表现手法,即便冒着被抨击的风险。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受益于美术科班训练,他的摄影构图如精心创作的绘画。凭着一双裸眼,任何人都能体会到那种舒服的美感。
△ 1972年,广州电业局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维护高压线。坐在高压线上作业,表情轻松。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
画面如油画般细腻,色调或柔美、或鲜艳,构图精巧,人物和景致层次分明。即便最平常的场景,都能让静静观赏的人兀自生出一种感动。
最爱翁老的人物特写,没有摆拍的僵硬,神态和动作捕捉得精妙而不失灵气。
耳濡目染间,你会习得摄影师的审美和视角,你也将用自己的审美方式,捕捉生活的趣味、意义和美好,挖掘属于你的“彩色中国”
△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学生在麦收时节参加劳动——挑麦种。
△ 1968年广东一农户,奶奶听孩子朗读毛主席著作,墙上还贴着许多毛主席像。
一部差点无法出版的摄影作品集 长辈看了产生共鸣 孩子看了亲近历史
这部反映特殊年代的珍贵图书,曾被告知不能出版,最终历时700天制作,幸得面世。
那照片里的人可能是你的知青父亲,参加大串联的外祖父,在东华门早市买菜的奶奶,上班路过海珠桥的母亲,或是曾经迷茫又热血的你。
△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 清晨,忙碌的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对筒子河,皇城根下的生活气扑面而来。
△ 广州海珠桥,上班时间,广州海珠桥车流。
你还能看到曾经名动一时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 艾中信,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先驱,中央美院教授。翁乃强是他的学生。图中,艾中信正在画他的老师徐悲鸿的肖像。
△ 1970年代,杨丽萍在西双版纳橄榄坝的佛寺中。
△ 黄永玉,现为中央美院教授,在版画、绘画方面堪称一代鬼才,精通篆刻、文学等。
这是老一辈人的时代群像、记忆相册。长辈看了产生共鸣,孩子看了亲近历史。让每个人了解那个时代,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摄影家翁乃强:知青——难以忘怀的岁月
20世纪50~70年代,先后有数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地区。他们开垦荒地、改造沼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北大荒建设成了良田千里的北大仓。而开发北大荒的这段时光,也成为这些知青们终身难以忘怀的岁月。翁乃强于1968年开始,跟随知情到达北大荒报道他们的生活,拍摄了大量的彩色和黑白图片。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乘船到达定居点。从1958年6月开始,先后有5.5万名从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高举垦荒的旗帜来到北大荒,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垦区职工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68年,北大荒知青用拖拉机和船,往新知青定居点运送物资。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自己动手盖房子。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放马。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地里割茅草。
1968年,北大荒知青割茅草。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赶牛车。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做“早请示,晚汇报”。“早请示,晚汇报”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早晨一起来,向毛主席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活动。这当然不是直接向毛主席请示汇报,而是对着毛主席画像或雕像,或对着“红宝书”。
1968,北大荒的知青们,正在晚霞中进行“晚汇报”。
1968年,北大荒的知青在“讲用会”上发言,讲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心得。 所谓“讲用会”,就是讲学了毛主席著作之后,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和路线斗争觉悟,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斗私批修”。
1968年,北大荒知青欢迎最高指示的到来。
1968年,北大荒知青往定居点运送粮食。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学犁地 。
1968年,北大荒知青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庄稼。
1968年,丰收的季节,北大荒知青正在收获粮食。
知青在修建桥梁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
把粮食背到粮仓
在采石场上进行政治学习
搭建猪圈,自己动手养猪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挑着担子、扛着锄头下地劳动。
关于《彩色的中国》
2017年2月,《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一书出版,本书历经2年的策划、选图、出版,从80岁高龄的摄影家翁乃强数万张底片中精选出445张照片,配以老先生亲口讲述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将关注点放在百姓日常、工作上,用生活细节呈现历史变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