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巴厘写在前面
巴厘岛是我一直在读,一直在写,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从本科学印尼语开始,因为各种原因几乎每年都会去巴厘岛,一开始单纯被宣传和风景吸引,慢慢了解巴厘的文化后,越来越发现这里的魅力所在。后来去巴厘岛留学,阅读关于这片土地的文献,以巴厘宗教文化作为我的硕士论文方向,这座岛屿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旅行目的地和研究对象而已。一点点学习古老文化的过程让我对自己和世界都有了更加独立的认识。如果说在精神方面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平衡而独立的自我人格,那学习巴厘文化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这方面的启蒙。
巴厘岛是中国人海外旅行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目前关于巴厘岛系统的学术研究几乎没有,对巴厘岛文化的介绍大多也只是片段地穿插在旅行攻略和当地导游戏谑的介绍中而已。试试在微信里搜巴厘岛,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旅行攻略和购物指南,好不容易找到一篇关于文化的介绍,可惜里面的错误也不少。
完全了解一个异文化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就像一串解开谜底的钥匙,可以在同样的景色中开启更深层次的空间,为我们的旅行增添很多感悟和收获。研究巴厘岛让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所有美好都不是无本之木,而一点点挖掘这些美好的根源,也会让我们慢慢地习得生产美好的能力。
北大印尼语专业和东南亚系的老师同学们在我的学业和论文上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这这对我来说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所学用严谨而又相对轻松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呢?所以萌生了在公众号里写一系列关于巴厘岛文章的想法,通过简单的文章让大家对巴厘文化产生比较基本的了解,也许不会太深入,但却可以保证知识的相对准确性。
我不太赞成从零碎的介绍中去认识一种文化,因为通俗文章的作者习惯于把某种文化中最吸引眼球的方面介绍给读者,比如说到印度教,作者可能用夸张的标题和夸张的笔墨渲染火葬仪式中死者妻子被活活烧死的惨烈,通过这篇文章你可能会觉得印度教极度残忍,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还以为自己认识到了文化的本质。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这种现象在庞大的文化系统中只是极端且细枝末节的一个部分,远远不是文化的中心。下次读到另一篇文章,可能又产生另一种印象,这些零散的片段并不太可能恰好组成这个文化完整的拼图,反而只会增添混乱和自大。
所以在介绍巴厘文化时,我想采取这样一种结构:先从宏观上介绍巴厘印度教文化的基本概念,然后再通过介绍具体的文化现象,让大家对这些概念形成生动的画面。文末也会推荐一些关于巴厘岛的书籍,非常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去读读这些经典。
作为阅读巴厘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巴厘印度教宇宙观中非常重要的“三”的概念,我想这会是我们了解巴厘众多文化现象的基础之一。
巴厘岛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信仰巴厘印度教。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巴厘传统建筑、艺术、仪式,甚至村庄格局都与巴厘印度教文化紧密相关。
巴厘印度教认为宏观宇宙(buana agung)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神祇居住的上界(swah),人和动物居住的人间(bhuwah)以及魔怪居住的下界(bhur),其神圣性依次递减。我们从巴厘庙宇中的常见的石刻神龛(padmasana)中可以见到这一模型的具象化。
神龛底部是一只神龟被两条巨蛇缠绕,代表下界。巴厘人认为世界就置于这巨大的龟背上,火山、地震等现象都与神龟的运动有关。顶部是太阳神(Surya)的莲花座,代表上界。两者之间的空间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人间。
世间万物不仅是宏观宇宙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体本身也都是独立的微观宇宙(buana alit),遵循着与宏观宇宙相同的结构。例如,巴厘岛整个岛屿就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它的地理结构对应着宇宙模型中相应的三部分。
巴厘人将巴厘岛最高峰阿贡火山(Gunung Agung)视为圣山,是上界神祇的住所,在岛屿的宇宙格局中代表上界;环绕着阿贡火山的土地是人类和动物居住的人间,而岛屿四周的海洋则是恶灵魔怪的领地,代表着下界。
人体也同样是一个微观宇宙,按照三重结构分为头、身、脚三部分,其中头部最神圣,足部最污浊。所以在巴厘岛千万不要抚摸小朋友的头,因为触摸头部相当于亵渎人的精魂。也正因为头部最神圣,所以搬运宗教仪式的供品时一般都顶在头上。脚是最污浊的部位,曾经有一位西方游客在晨跑时把腿架在庙宇的神龛上拉伸,这是严重渎神的行为,为此当地人不得不进行一次耗资巨大的净化仪式来驱除这个举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头顶供品的巴厘女孩,图片来自网络)
宇宙的三重结构还体现在村庄布局、庙宇布局和住宅布局中及每个建筑物中。以庙宇(pura)布局为例,在巴厘岛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庙宇,它们也遵循着三重结构,按照神圣性由高至低分为内庭(jeroan)、中庭(jaba tengah)和外庭(jaba)。
(巴厘庙宇的三重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内庭是最神圣的宗教活动进行的场所,一般来说,内庭的地势比中庭和外庭稍高。内庭与中庭之间的门叫kori agung。
(kori agung,图片来自网络)
中庭是介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空间,这里有庙宇的储藏室、厨房以及在供品进入内庭之前暂时放置的亭台。
外庭可以进行世俗活动。举行庙会庆典(odalan)时,卖食物的小摊贩和休息的人们会聚集在这里,大家可以放松地聊天娱乐。中庭与外庭之间的门叫candi bentar,就是我们熟悉的阴阳门。
(candi bentar,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种三重宇宙观的指导下,巴厘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向体系,其中,朝着阿贡火山的方向被称为卡加(kaja),有头部之意,相反方向(朝向海洋)则称为克洛德(kelod),有足部之意。这一方向体系被称为卡加-克洛德(kaja-kelod)方向轴。若以绝对地理坐标系为参照,卡加-克洛德的指向在任意两个地方都不同。例如,在阿贡火山以南的地区,卡加方向为北,而在阿贡火山以北的地区,卡加方向为南。如果你向一个传统的巴厘人问路,他可能会告诉你,往卡加方向走,而不是往北走。
卡加-克洛德方向轴所指示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文化、宗教乃至社会空间,它将每个独立的三重宇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刚才说到的庙宇格局,最神圣的内庭一定在神圣的卡加方向,而外庭则在克洛德方向。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庭院格局、就寝方位、朝拜方向等,都与卡加-克洛德方向轴息息相关,这在以后的文章中会具体介绍。
(巴厘传统住宅院落模型图,图片来自网络)
巴厘人把万事万物都按照宇宙结构赋予秩序。宇宙结构及其神圣性在巴厘文化中是非常重要而严肃的,它指导着巴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一点可能不太容易,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天堂和地狱只是幻想中的存在,宇宙结构离日常生活也非常遥远,而对于巴厘人来说,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它与衣食住行劳作休息同样重要。可以说,宇宙观是巴厘印度教文化的基础,也是今天我们眼中所见灿烂美好巴厘的深远背景。
今天推荐的书是克利福德·格尔兹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格尔茨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分析了巴厘文化中抽象的概念和仪式性的庆典与“展示性”和“表演性”政治模式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在这片繁美土地上宇宙结构和精神世界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如果想深入了解巴厘社会,这本书一定会带来很多启发。
谢谢你耐心看完。希望你读到了巴厘不一样的美好。下篇“阅读巴厘”将介绍巴厘印度教哲学中的“平衡观”与“净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