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阅读巴厘(七)|| 苏巴克:梦幻梯田背后的灌溉哲学

层层叠叠翠绿欲滴的梯田之中,一群身着鲜艳传统服装的巴厘人头顶着供品,有说有笑地从阳光柔和的金辉里走来——这是我每每想到巴厘,脑海中会出现的画面。这样梦幻般的场景并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而是巴厘人农耕生活中最寻常的一幕。

从火山淙淙流淌而下的水流滋养了广袤的梯田,郁郁葱葱的作物又哺育了繁盛的巴厘文明。千百年来,这片丰饶的土地始终以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方式养育他的子民,而人们也用敬畏与智慧回馈着这方水土。“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巴厘,廪实的粮仓和优雅的礼节深深贯穿于彼此之中——关于农耕的智慧保障着作物的丰产,而作物的丰产又延绵不绝地滋养着绚烂的文化。

要了解巴厘人的农耕智慧,不得不提到这里独有的灌溉组织系统,即苏巴克(subak)。苏巴克是指几十户至几百户农民由于其田地共用同一条主干水渠(telabah gde)而形成的民间灌溉组织。比如说,从山上流下来一条小溪,人们在溪流的某一段修筑水坝和沟渠,把水源引入周边的梯田,那么受这一水源灌溉的所有田块主人便组成了一个苏巴克。苏巴克成员共同协商该区域内水利设施的修筑与维护及农耕时间安排等等。巴厘岛的苏巴克系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直至今天,岛上共有一千多个规模不一的苏巴克,它们共同创造了巴厘岛庄丽丰饶的梯田景观。

苏巴克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这座水资源并不算丰富的岛屿变成水稻丰产的人间天堂?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还得回到巴厘人的生活哲学。巴厘人相信宇宙由三界组成,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维护各种力量的平衡,使世间万物和谐运行(回顾请戳:阅读巴厘(二)|| 平衡的哲学)。具体到处世哲学,巴厘人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和谐三因(Tri Hita Karana)”,即:人与神的和谐(Parahyangan),人与人的和谐(Pawongan)人与自然的和谐(Palemahan)这是巴厘人处理大小事务所奉行的宗旨,农业也是如此。苏巴克系统即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下面我们就通过苏巴克所包含的这三种“和谐”,探究巴厘美丽梯田背后的智慧。

人与自然的和谐

巴厘岛地处热带,全年适宜栽种。岛屿中部耸立着几座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带来肥沃的土壤。火山群之间坐落着巨大的火山湖,它们储蓄降雨,形成天然水库,为巴厘的水稻耕种提供主要灌溉水源。火山湖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偶尔从地表冒出形成涌泉,另一部分则以小溪或河流的形式从高山流向大海。巴厘人就利用这些来自火山湖的涌泉或溪流进行灌溉,在水源旁倚靠山势开垦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当然,只靠自然的涌泉和溪流完全不足以灌溉广袤的土地,所以智慧的巴厘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修筑水坝沟渠等水利设施,将经由山谷流向大海的水源引入每一块田地。共同修筑水利设施的合作使当地农民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苏巴克灌溉组织。

每年耕种周期开始之前,某一流域的所有苏巴克会共同商议今年的种植安排,一般来说按照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放水,比如最高海拔的梯田在12月份放水耕种,而海拔最低的梯田则在次年4月才放水。这样一来,当高海拔的苏巴克忙着犁地放水需要大量水资源时,低海拔的苏巴克正在收割水稻,几乎不需要用水;等到高海拔的梯田收割时,水资源又可以转移到处于放水阶段的低海拔的苏巴克。利用错开耕作时序的办法保证了有限的水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每一方田地充足的滋养。

所以,当我们往水源上游方向走时,常常可以看到周围不同海拔的梯田处于不同的耕种状态,这边的农民正在插秧,那边却忙着收割打谷,这里还是嫩绿一片,那里却已布满金黄的稻穗。

各个苏巴克之间通过协调耕作时间,不仅使各个区域的灌溉需求达到平衡,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同一时间各区域的梯田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虫害的传播和爆发能够形成隔离作用。例如,甲区域正处于生长期,而乙区域处于休耕阶段,病虫便不能在两个区域间大规模传播扩散,从而大大降低了病虫害的风险。

巴厘人通过古老的苏巴克体系,利用错综复杂的水利设施与合理的轮作制度,实现对自然资源平衡而又高效的利用。由于苏巴克制度,巴厘岛的土地始终保持着丰饶多产的状态,这是巴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巴厘岛曾在七十年代短暂放弃苏巴克制度,进行所谓的“绿色革命”,即用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取代传统的耕作方式。结果那两年虫灾肆虐,庄稼歉收,直到巴厘农民重新恢复苏巴克系统的运作方式,稻作生产才回到正常轨道。事实证明,这业已延续千年的古老智慧才是最适合这片土地的自然法则。

人与人的和谐

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其中的践行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苏巴克所追求并不断实践的原则。

Related Post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大型水利工程都是由君主、国家或政府自上而下统一建设的,而苏巴克则完全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形成。成百上千个或大或小的苏巴克在巴厘延绵的梯田上织起了一个巨大的水利网,聚沙成塔般创造出这个岛屿上宏伟的稻作景观。

苏巴克领袖(klian subak)由苏巴克成员(krama subak)推举选出,除领袖外,每个苏巴克还设有秘书、财务、水利队长等职务,处理苏巴克内部的各项事务。全体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商议区域内的水源分配、修筑维护水利设施、收支公共费用、调解纠纷、举行仪式等事宜。

苏巴克内部决议的形式与我们常见的少数服从多数不同,每一项决议都必须由全体成员一致认可才能生效。尽可能使全体成员感到满意,这是苏巴克践行人与人和谐的重要的特点之一。当然,要使大家都满意,就要求尽可能高的公平性。

以水源分配为例,所有的决议都是自下而上推进。比如说对于一个拥有几块小梯田的农民,最容易被感知的当然是自己这些田是否被公平地分配到水源。苏巴克的水源分配正是从最小单位的田块(tenah)开始考量,确认所有单位田块都得到合理的水源分配,然后再考虑上一层级分水闸或笼口的设置,自下而上,在每一层级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形成一张和谐的灌溉大网。

如果偏偏有一个自私的农民在上游堵住了水源,那下游的农民岂不是都要遭殃了?别担心,这种情况在苏巴克系统内不会发生,因为在苏巴克水利网络设计时,巴厘农民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了保证公平,水源流经的每一个田块都设计了独立的出入水口,比如说从上游A田块流入的水源,不会直接往下流到下游的B田块,而是先由一个公共的入水渠流入,再由公共的出水渠流出。这样一来,利用U形管原理,所有田块都能维持在相同的水位。所以即使A田块的主人堵住了它的出水口,也不会对其他田块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因为B田块不直接从A处获得水源,所以不会产生用水纠纷。

硬件设计的公平性加上人们平和相处的共识,苏巴克合作模式创造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苏巴克具有经过千年实践验证的优越性,每一位成员都愿意努力维护这一祖先留下的财富。

人与神和谐

苏巴克不仅是农业灌溉系统,也是一整套完整的庙宇与仪式体系,处处体现了巴厘人对自然和神灵所怀有的虔诚。

巴厘人认为水是神灵的赐予。为了表示感恩,人们在各处水源地旁建立了成千上万座大大小小的庙宇和神龛,定期献上供品作为回报。在巴图尔火山(Gunung Batur)旁坐落着巴厘岛最大的火山湖——巴图尔湖(Danau Batur),它被视为巴厘所有灌溉水的源头。在这座宁静的湖边,人们建立了巴图尔湖神庙(Pura Ulun Danau Batur)供奉水神,这是苏巴克灌溉水源崇拜最高层级的信仰象征。

顺着水流由山入海的方向,人们在各个重要分水闸、水堰周边建立起数不清的神庙,这些神庙或属于某个苏巴克,或供若干个苏巴克共同祭拜。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也随处可见掩映在翠绿之中的神龛,这是属于个人的祭坛。人们在耕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祈求神灵的庇佑。如果我们从空中向下俯瞰,可以发现这些灌溉庙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岛屿水文地图。

从巴图尔湖神庙到各区域的水神庙,再到每块田地的神龛,巴厘人依照耕作周期定期举行仪式,感恩自然的赐予并祈求神灵的庇佑。比如每个农民会在各自稻田的神龛前举行犁地、播种、插秧、刈草、灌溉、收割等仪式,而在苏巴克层级上,成员们会共同举行放水、庆丰收等大型仪式。

苏巴克(subak)这一名称来源于“kesuakan”一词,原意为“水”。我们可以把苏巴克系统理解成围绕着水和灌溉而形成一套生产方式和信仰体系,它不仅是巴厘土地丰饶的保障,也是人们与自然万物相连结的方式。水流从神圣的火山湖流入大海,经过一个又一个苏巴克,就像一场护送圣物的传递,人们怀着对水的虔诚,用它滋润梯田,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传递给下一个苏巴克,直到水流最终归于大海。

承载着巴厘人对“和谐三因”的理解,已经延续千年的苏巴克传统仍然在巴厘的田野里为这座岛屿的生机与繁荣积蓄力量。在保持对自然和神灵谦逊敬畏的同时,优雅地展现人类精神的智慧与高贵,也许这就是苏巴克及其所代表的巴厘哲学深刻而恒久的魅力。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部分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