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非常人物/董桥 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2019-08-12 07:00:00 

董桥(右五)从张聪(左四)手上接过第10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讲座。

“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董桥先生伫立于陆佑故居“东兴园”宅邸外,细细浏览了这一栋隐匿在闹市一隅、曾经辉煌一时的典型殖民地(Colonial)时代大洋房时,自然流露出来的一句话语。

 

不知这栋弥漫浓郁南洋氛围,中西合璧的“东兴园”是否与董先生早岁出生、成长的三宝垄故居貌似几分,当他目睹陆佑故居时,或许会勾想起年少往事吧?他那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似曾相识燕归来”,似乎透露了一丁点什么讯息。

 

董桥在陆佑故居“东兴园”留影。

“东兴园”宅院内的摆设设计,古雅中带有现代美感,亦中亦西,董先生兴致勃勃,频频向导览的陈先生提问,惟基于这座古迹刻下已租借予私人用途的律师楼,我们参观时,碰上了上班、忙碌的职员,场面有点尴尬。惟宅院墙外,草木扶疏,绿树葱茏,微风和畅,令人感到身心舒畅,性情愉悦,乍看之下,董先生显然是喜欢这地方的。

 

董先生是个做事极度认真的人,他说在来吉隆坡的前几天,精神很紧张,因为他一直担心是否会顺利赴约,答应了人家,万一来不到怎么办?令他承受了不少精神压力。尤其在他飞来吉隆坡那天,临飞时,因香港挂八号风球,班机一延再延,前后共延迟了3次,这种精神紧绷的情绪一直到了颁奖典礼结束后,方才松懈下来。

 

嗜书藏书,董先生尤其迷恋书册的装帧艺术及集藏。他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对书之装帧、设计极之讲究,尤其在出版《从前》之后,本本皆硬皮精装,像艺术品似的,让书迷爱不释手,一头栽进集藏董书的漫长之旅,一生无悔,无怨无尤。

 

坊间一直有流传着“牛津版董书是钦定版”的说法,董先生说:“牛津版本就是我自己定的”。至于牛津版本的装帧设计,董先生说,设计的概念(idea)也来自他那,是他本身向牛津负责人说明书籍的装帧与设计要怎样做的。

 

迄今为止,董先生一直都有保持淘书买书的习惯,某日早上,在KLCC用了早膳后,旋即到4楼的纪伊国屋书店访书,董先生先到平常摆设董书的架上浏览,由于众多董迷知道先生最近会出席花踪文学奖活动,因此其作品卖得非常火红,书店目前仅卖剩下《记忆的注脚》及《跟中国的梦赛跑》两本而已。

 

董先生突然在书店的出现,似乎也引起一阵“小骚动”,店里的职员果然经验丰富,立马把书架上仅剩的两册董书请作家签名,不消说,这两本有董公签名的书,果真迅速售罄。

 

那董先生到底在纪伊国屋书店淘了什么书呢?原来董先生是专程来找Agatha Christie(1890~1976)的侦探小说的;董先生解释说,由于他手上的精装本在翻阅上有点不便,故想找一些平装本来阅读。

 

董先生此行共淘得6册Agatha Christie的小说集,就连陪他去逛书店的“小书虫”也替他感到欣慰。书虫在外旅行,不忘访书淘书,这一种体验是何其的熟悉啊!

董桥在纪伊国屋书店淘书。

学习中文路上的两大恩师

关于董桥先生的中文学习、写作,影响他最大的两位师长当是印尼万隆“煮梦庐”黄亦梅先生与香港“宜楼”张纫诗女史。董桥谈及他的启蒙老师亦梅先生时谓:亦梅先生原名叫黄松鹤,有个弟弟叫作黄松锡,自幼跟着董桥的父亲董祝三老先生作徒弟。

 

“父亲一手把松锡先生养大,一直在照顾他,看着他长大,”董公娓娓道来,“亦梅先生的家里则是母亲的同乡,后来娶个家境富裕的有钱太太,一世无忧,没有做过任何工作。”后来,亦梅先生与发妻离异,娶了一个荷兰太太。

 

亦梅先生与写新诗的徐志摩也认识,曾和徐志摩通过信;亦梅先生也写得一手很好的新诗,不过他主要的成就还是在于旧诗词。

 

“我在15岁时,因为华校关闭,父亲送我到万隆的英文学校念书;每天下课后,就到亦梅先生的家中上课。”其实,亦梅先生也没有正式的上课,就是在他家里聊聊天,然后吩咐看些什么书,或会选一些书给他读,替他改改诗。“老师每天睡了午觉后,精神比较好时,会讲很多关于新旧文学的东西,我听多了就把它记了下来。”

 

每当亦梅先生心情好时,会带他到书房看看。书房里有满柜子的字画收藏,几代人的书画,师徒俩就慢慢地看,慢慢欣赏,真假也不懂;这些数量庞大的书画藏品,乃亦梅先生返回厦门,或是途经香港时买的。当时,大概价格也便宜吧,藏品是以明、清两代的书画作品为主,真的很好,然而又以明代的书画占多一些。

 

少年董桥前后跟了亦梅先生问学两年有余,平常老师就替他改改文章,无论是白话文、文言文或是旧体诗词。董先生话说从前:“亦梅先生连白话文也很讲究的,也写得很好,这样的学习与修改文章对我而言是很有用的,往后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包括了培养起我对古字画收藏的兴趣及认识。”

 

“后来,在我去了香港后,由于亦梅先生和我的父亲与张纫诗女史不仅认识,而且交情也好,故此,我们都经常到她家里去;张纫诗的学问比起亦梅先生还要深,写得一手好字的她,也被誉为‘岭南才女’。张纫诗晚年嫁给蔡念因以后,住在麦当劳道,就过得很舒服的生活了。鉴于亦梅先生与父亲的关系,张纫诗也教了我很多东西,大概我的中文,就是受到这两位老师的影响比较大吧。”

对待文字认真较劲

董桥书迷都晓得,董先生有句在一众董迷之间广为讽诵的名言:“我扎扎实实的用功了几十年,正正直直的生活了几十年,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章。”董先生对于写文章的认真态度,是令人感到十分敬佩的。他说,他的每一篇文章,起码皆修改过七八次,因此每一篇签署他名字的文章,绝对假不了。

 

笔者上个月参观香港书展时,曾聆听香港资深报人郑明仁先生提及,董先生的手写原稿通常都是修修改改好多遍的。“仁哥”以前的办公室与董公为邻,他曾多次开口向董公乞讨一纸手稿留念,均不得要领;“仁哥”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同事们甚至尝试等董公下班后,到他办公室里去翻找纸篓,还找不出任何一纸半字的手稿呢,可见董公是如何认真看待与处理其手稿的事宜。

Related Post

 

董公听罢上述趣闻,笑言:“我在报馆上班的时候,其实我都跑到印刷厂房,直接在电脑上修改文稿的,所以报馆的同事捡不到我的原稿,一点也不出奇。”呵呵。

笔者珍藏的董桥《读胡适》真皮装帧毛边限量版。

《读胡适》,耗时4个月日日伏案写作完成

犹记得,10年前梁文道在访问董桥时,董先生曾说过,他在中央研究院与胡适先生有过一面之缘。“我们看到胡先生走过,主动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招手微笑。这个人真是动人,他不是漂亮,他是真正的胡适之,形容间有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在里面。这些民国的老人家真的要重新捧出来,因为中国不能这样断掉。因为他们是比现代的中国人更有价值的中国人,因为他曾看到另外一面的世界。”

 

董先生今年5月出版了一册专门讲述胡适的著作《读胡适》,询及上述谈话是否透露出他老早以前就埋下写胡适的伏笔,董先生说他老早忘了这个访谈的内容,不过他向来就有撰写胡适的心愿。

 

“小时候,我读了不少的胡适著作,到了台湾后接触更多一些。我总在想,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完全是在胡先生的影子下茁壮成长的;胡适的著录不多,实际的贡献可能也不很大,然而他的精神却促使后来的这些人显山露水。”

 

以前,许多作家学者皆从学术角度去写胡适,董先生说,或许“从一个人的角度去写胡适,可能会好一些,因而我尝试撰写了这一本,我只能把书名称为《读胡适》,你不能去论胡适,读他的东西,然后知道他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读胡适》不是一本书话类的书籍,也不能视之为一册读书随笔,它比这还要更难写一些。套句董先生的说法:《读胡适》应该是一册不同形式的胡适传记吧。据了解,董先生在去年10月开始,暂停了每个周末于陆羽茶室的例常茶叙,闭门潜心细读有关胡适的庞大资料及材料,日日伏案写作,耗时4个月,撰写出长达88回、13万字的《读胡适》。“这部著作,完全按照着我自己对胡适的了解,编裁出我心目中的胡适形象。”

 

至于今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董先生说,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是故,《读胡适》的出版与五四百年纪念多少有些关系,他藉这时机,赶在4月份完成著书的任务,“我自己感觉到好像完成了一件事情。”学者余英时先生在第一时间阅毕这部专书后给予高度评价与赞誉,对董先生来说亦是个很大的鼓励。

 

董先生伉俪在回港前夕,特地在下榻的酒店宴请晚餐饯别,临别依依,温文儒雅的董公伸手揖别,说道:“青山绿水,后会有期。”一派名士风范,谦冲有礼,优雅得很。

 

董桥此次来马除了亲临现场领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大奖,也举办了一场“调理中文写作的三味补药”讲座,吸引众多董迷捧场。

 

作者 :许祥钟(特约) 本报 赖国华、林毅钲(摄影)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2019-08-12

董桥(百度)

董桥(1942年-),原名董存爵,福建泉州晋江人,印尼华侨,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作家,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

 

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自2003年6月出任《壹传媒》董事,并任香港《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

 

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

 

董桥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30余部,深受读者欢迎。

 

代表作品:《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英华沉浮录》

 

董桥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

 

 

出版书籍有:《回家的感觉真好》、《保住那一发青山》、《伦敦的夏天等你来》、《没有童谣的年代》、《从前》、《小风景》、《白描》等。

 

董桥学贯中西,散文备受推崇,曾任大学文学奖、全球青年华文文学奖、城市文学奖评审,文评家陈子善曾撰文〈你一定要看董桥〉,推许董桥的作品,一篇《小风景:年轻萧夏林的愤怒》的文章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董桥作品不为多数人知晓,大多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多数是在中学试卷阅读理解中认知到《南山雨》这一怀旧风格的散文,这篇选自《旧时月色》的散文不仅是语文教学良好题材,也是人们了解到董桥散文的一个文学窗口。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你一定要读董桥,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