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华人赶出去!”
这是1998年印尼街头的标语!
这难道是某种场景的重现么?记得在租界年代,曾有个牌子引起众怒,上面清楚写着“狗与华人不得入内”。
1997年起,金融危机迅速在东南亚国家蔓延,次年1月,这场风暴的中心转移至印尼,虽然政府进行了财政干预,但是印尼盾还是断崖般的贬值,最后17000印尼盾才能兑换到一美元,和废纸无异。
食品价格飞涨、失业人口狂涨,政府还关闭了多家银行,冻结了大部分存款,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激增至8000万。这时苏哈托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条款,不过是有条件的。
于是,电费上涨60%,多种油燃料上涨25%至71%不等,本已贫困不堪的人们再也无法沉默,街头到处是大规模的示威游戏活动。
骚乱从棉兰开始,华人再次成为“牺牲品”。
这就是传统学术界定义的“五月骚乱”。
1965年开始的印尼“运动”,华侨/华人的灾难
可以说这场骚乱直接导致苏哈托下台,不过有点讽刺的是,他上台前后那段时间,同样上演着一场更为剧烈的排华运动。
时间回到1965年。苏哈托将军手握陆军战略预备队兵权,他冷眼看着总统卫队长策划的一场政变,然后在参谋部会议上,他指出这场政变的幕后主使一定是“印尼共产党”,他迫使时任总统苏加诺让他全权负责后续的治安。
在苏哈托的“指挥下”,一场“反击”迅速升温。
很快媒体发声,“9.30”事件中有印尼将军遇害,但是中国大使馆没有降半旗致哀;《火报》也开始报道“北京广播电台在挑衅印尼的革命行动”。
同年10月,高等教育部长宣布关闭14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共和国大学和帕希米大学,这两所大学有个共性,大部分学生都是华人。
也是在这个月,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馆的门口贴上了传单,赫然写着“印尼共产党是中国所武装的,把华人DS!”等。没过几天,中国领事馆外集结了一批示威者。
10月16日下午,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强行闯入一群人,他们荷枪实弹,不但搜身盘查我方工作人员,还搜查文件,同时还抢劫财物。同时前往印尼援助的中国专家也遭到拦截检查,甚至搜身。
这时媒介再一次及时跟进,《火报》居然这么评价中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还宣称不能忍受中国抗议印尼陆军的搜查,这对印尼而言是耻辱。《伊斯兰之声报》则要求印尼政府应禁止民众收听北京广播电台,理由是其中的内容对印尼不友好。
《战斗报》则直接将“北京电台”定义为“右派”,说其言论比帝国主义的诽谤还严重。
动乱在多日累积后终于爆发。先是多个城市以及郊区发生打砸抢事件,造成多名华侨重伤,很快军警出现,抓捕华侨。根据相关资料,仍有20多人关押至今,他们的身份基本都是各地华侨社团的领导人。这期间多处华侨办公室被毁。
中华总会里的毛泽东挂像、中国国旗被焚毁。
大街上到处散落着焚烧的衣物、食品、书籍等,各地华侨的商店和住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人在暴行中丧生,很多华侨家庭被抢一空,根本无法继续生活。
而当地的报纸却对这些“行径”熟视无睹,仅报道了一个“意外”,一名13岁的小女孩由于惊恐过度而死亡。
军队也开始参与其中。11月22日开始,一批陆军战斗团的士兵洗劫了中爪哇梭罗市。在六天的时间里,该城市90%的华侨商店和住宅被扫荡一空,连华侨社团会所和学校也没放过。
而在棉兰,对华侨而言,除了财产受损外,更大的威胁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各方面关于伤亡数据的报道差异很大,美联社说,100多名华侨丧生;而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仅为4、5人。
这里有一些细节资料:
中爪哇:5名华侨社团领导人丧生;
龙目岛:一位待产的产妇和六个幼童被烧死;一对华侨夫妻中的妻子被J杀;还有一位华侨女性遭到抢劫后被肢解。
进入1966年后,事态越发严重。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商务参赞处、总领事馆再次成为“目标”,示威者强行闯入馆内,大肆破坏,还升起印尼国旗,甚至殴打我方工作人员,造成三人重伤。
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同样成为“目标”,示威者还高喊要将新华社记者驱逐出去。
这时事态虽然严重,华人财产严重受损、生命得不到保障,不过台上执政的还是苏加诺,对中国大使馆的屡次照会,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只是,各种骚乱有增无减,到了3月11日以后,等苏哈托正式上台,一场“清洗”才真正上演。
有资料显示,被杀害的印尼共产党和左翼人士有20多万人,投入监狱的高达30多万人。
美国中情局的数据则是:截止到1966年4月,应有25-50万被杀。
印尼官方后来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死亡的人数差不多45-50万。
不过很多人却是觉得,这个数据过于“保守”。当时不少村子遭到“屠村”,华人就像鸡鸭一样被杀。
当时的印尼共产党究竟有多少人?300多万人,就人数而言,是印尼的第一大党。但是当时印尼的政治格局有点微妙,陆军严重干政,在陆军眼中,印共就是“死敌”。
那时印尼的政坛就是“三足鼎立”,总统苏加诺、印共、陆军,只要一方的力量有变,整个形势就会大变。1965年4月开始,围绕苏加诺的流言越传越烈,外界盛传总统健康每况愈下。
陆军和印尼共产党的关系也越发紧张,就在这时,总统卫队长率先出手了,策划了“9.30”事件。不过30多年后有份报纸却是“推翻”了这个“事实”。
根据《悉尼晨报》的“爆料”,1999年,有两名参与当年事件的当事人出狱,他们指证“9.30”事件只是官方的说辞,压根就没这事,这是苏哈托一手策划的,既解决军队内部的权力争斗,又给自己“清洗”左翼运动找了一个绝佳的借口,最后达到自己执政的目的。
之前动乱的“主力”基本是印尼右翼组织和当地“混混”,有部纪录片“邀请”了当年参与者,他们至今依旧毫不掩饰对印尼共产党的“憎恶”。(这部纪录片曾被提名奥斯卡,但被印尼政府封杀)
一位“参与者”就说出其中的一个原因,他抱怨当时印尼共产党“管”得太多,不让电影院放好莱坞的电影,导致他的收入减少。于是后来,他一点不手软,他还笑着说着当时的“惨状”。
他后来觉得直接砍太麻烦,于是他将铁丝一端系在水管,另一端绑在一块木头上,铁丝在受害者的颈部绕一圈,他只需轻轻拽着木头稍许用力就好。
等政权移交后,地方的军事当局走向了前台,他们下手更不客气,在他们的协助下,目的越发清晰,就是侵占财产,为了配合这个“目标”,华侨社团领导人成了主要对象。
为了攫取华人财富,各种招轮番上,拘留和扣押成了主要手段,就是为了更多“榨出”钱财。华侨社团的领导人大多家境不错,于是成了“勒索”的“主要目标”。
冷沙中华总会主席张赞成被绑架,20多名理事被游街,受尽侮辱,冷沙中华学校老师被宪兵部拘留、审讯。
为了“名正言顺”接管华人财产,华侨社团领导人被随意杀害、被驱逐。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1967年,这年4月,雅加达中华侨团理事宁祥雨被印尼警方扣押,遭到严刑拷打,5日后死于狱中。
紧跟着这种强行侵占的是政令侵占。1966年4月起,印尼各地军区/当局下令关闭所有华侨学校,这时政府还很配合地颁布了一条规定:
除外国使节为其家庭成员所办的学校外,一概不得有外国学校。(第37号第七条)
这时印尼已经没有华侨学校。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时关闭的华侨学校大概有700所,有30万左右的学生失学。
这些学校自然被当局接管,而这些华侨学校的校长们,则被驱逐。
平时被各种打压,“运动”中被无情迫害
借用传统学术界的一句话,前期只是针对华人的财产,后来就是经济掠夺。事实上,这种“掠夺”早早已经开始,就拿苏加诺时期来说,于1955年年底颁布了一个条例:
所有外侨(包括华侨)要想取得经营资格,必须在印尼银行存入500万印尼盾,截止日期为1957年1月31日。
当时有财力缴纳这笔钱的华侨输入商只有四家,1000多家的华侨经营资格因此被取消。
印尼还有一个规定:县以下区域的经营不对华侨开放。这两项“政策”下,导致八万多家的华侨小商贩断了营生之路,波及的人数多达30多万人。这些小商贩一夜间失去了所有,无家可归,也无糊口的营生可做。
就单看这经济上的打压,就可知华侨的整体处境一直都没好过。苏哈托上台后,继续发力,成功达到了他的“清洗”目的。
当愤怒的火焰失去控制时,华侨/华人毫无疑问成了最后的泄愤/恨对象。
华侨商店/住宅是继续被攻击的目标,甚至有些地区连水源都被破坏。1965年10月至1967年,华侨商店几乎无一幸免,招牌被拆毁,中文版的杂志书籍被毁,中国国旗和毛泽东挂像也成了被烧毁的目标。
印尼的大学生扮演着“标记者”,他们会在华侨商店和住宅做记号,画上“骷髅”样图案,或者钉上牌子,上面只有三个字母“RRT”,这是中国全称的印尼语缩写。这些被做了记号的建筑成了主要的被攻击目标。
破坏华侨的生计和经营场所还只是开始。军事当局的“胃口”更大,1966年11月,廖内省的军事当局对所有华侨的财产进行登记,并下令禁止华侨财产的转移和买卖。
第八军区司令紧随其后,搞出了“四项决定”:在其军区管辖的东爪哇地区,禁止华侨进行大型批发生意:居住在东爪哇的华侨必须缴纳“特别义务捐”,按人头收,1966年是新币2500盾;禁止其他地区的华侨迁往东爪哇;剥夺华侨使用中文和汉字的权力,禁止在经营或者通信中使用中文。
这场“运动”会快速升级,自然和苏哈托的“态度”有关。苏哈托上台后,立即做了一事,对“中华”的称呼变了,称“支那”。
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轻蔑地启用了一词“支那”,1913年起,该词成为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正式称呼。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日本人才彻底放弃了该词。
也不过才隔了十来年,印尼居然接过了这词。那时还有一个专有词“监督支那人小组”。
在印尼做小本买卖的华侨都遭遇如此的粗暴对待,那些投资开厂的下场更不会好到哪。万隆全市的华侨纺织厂被当局接管,雅加达的华侨纺织厂被当局接管,华人商业区被当局封闭。
此时华侨的生命安全已经没有任何保障。一些幸存者后来说“血流成河”,那么,当年这场排华运动中,究竟有多少无辜的华侨/华人丧生,当局的态度一直“讳莫如深”。
时隔50年后,印尼还真开了场研讨会,主题就是“剖析1965年悲剧”,与会者有当年的幸存者、军方、政府官员和一些学者。
据说开会现场紧张,场外一直有人试图冲击会场,他们担心共产主义会在印尼复活。大会得出了一个“官方结论”,遇难者不可能超过1000人!一位印尼部长还抛出一个问题,怎么可能会死那么多人?你们可以指出一个万人坑么?能指出,我就去。
《纽约时报》还刊出这位部长在此次研讨会上的一席言论,他说:“对这一事件,政府也许会表示遗憾,但是政府不会就此道歉,也不会做刑事调查。”事实上,苏哈托也确实没因此事件受到任何追究。
但是外界才不会顾及印尼政府的“脸”,1966年的《远东经济评论》给出的数据是,有十多万华人被杀。美国的《生活》杂志也给出了相似的数据。
这里补充一个常识。在1955年,中国就正式宣布不赞成华侨拥有双重国籍,后来颁布的国籍法明确规定,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同时具有双重国籍。
如果汇总当时中国大使馆的抗议照会,结论和一些“统计数据”差别很大,华侨死亡的数字应不会超过2000人。
如果外界公布的那些数据接近真相,那么这次“运动”中伤害最深的就是印尼籍华人。
印尼史上有长达300多年的殖民时期,本是同样曾被压迫的华人,却是屡次成了“受害者”,1740年的“红溪惨案”似乎成了“范本”。
苏哈托上台后,不是治理国家秩序,而是忙着给印尼居民分类,就两类,原住民和非原住民,而且用的身份证都不一样。华人自然属于非原住民。苏哈托政府还要求印尼籍华人放弃自己的中文名字,使用印尼化的名字。
那么,是不是史上印尼的华人和原住民就相处得很糟糕呢?事实上,印尼在沦为荷兰殖民地以前,国内相当和谐,被“外族”入侵后,这个平衡才被打破,结果后来印尼籍的华人也成了“外族”。
有一个事件清楚表明了印尼华人地位的尴尬。
印尼的青年誓言相当著名,其诞生于1928年的第二届印尼青年代表大会,内容如下:
“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拥有一个祖国—印度尼西亚;拥有一个民族—印度尼西亚民族;拥有一种语言—印度尼西亚语。”
而印尼籍华人似乎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同。
于是,放弃了原本身份、语言的印尼籍华人,似乎注定了他们是无法置身事外。当时的冷沙军事当局还有一个奇葩规定,家庭成员中若是有华侨,那么就不能和印尼籍华人同居一室。只要家里有中国国籍的,哪怕商店的登记者是印尼籍,一样被视为华侨商店。
随着“反对声音”越来越响,有些地区居然提出,他们不承认1961年以后加入印尼籍的华人。这时华人只要上街,就会被“伏击”,街道两旁经常躲着暴徒,只要看见华人模样的,就开始扔石块。
这场动乱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但是从没随着时间消退。
1990年5月21日,《华盛顿邮报》刊出一文《美国支持60年代印尼大TS的名单》,据说本文的作者采访了前任美国驻印尼大使馆若干人,作者在文中这么说,1965年,大使馆高级官员们曾向印尼陆军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列有印尼共产党员干部5000多人。
这篇文章引发强烈争论,正反方都有。时隔四年,又一篇文章公开发表,《盖斯塔普:中情局在印尼的两条轨迹》,作者倒是没有写得很“干脆”,他以另一个事件做类比,说这是“隐蔽但是可能是最成功的一次”。
还有一文,说的是相当“肯定”,连标题都“直言不讳”,《美国指挥下的印尼大TS》(作者麦克·海德),文中说除了美国,还有澳大利亚和英国参与,他们让印尼陆军抓住这个机会,先给印尼共产党扣一个帽子“煽动政变”,进而发动了一场二十世纪规模最大之一的对平民的大TS。
早在1958年,美国就开始和印尼陆军接触,SESKOAD这所军校就是在美国帮助下建立,这所军校不单单培养军事人才,还负责培养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当时印尼还存在一个“独立”的办事机构,它不“属于”苏加诺政府,印尼陆军和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联系都是通过这个机构。
这时,美国对印尼政府的援助逐年减少,私底下却是将这部分“援助”转移给印尼陆军,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62年到1965年这四年,印尼陆军从美国那得到的援助超过前面13年的总和。
就在各界对此事“关注度”稍有降温时,印尼经济恶化,又一场“风暴”蓄势待发,终于在1998年5月爆发。
这不由让人再度联想到该国1965年-1967年的种种,当年当局更多强调平息“政变”,事实上,缺乏援助的印尼政府,已经无法保证国内正常的民生,涨价就是日常常态。(1966年政权更迭和经济恶化也有关。)
自从印尼颁布“第十号总统法令”后,华侨只能在城市里做营生,华侨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小商贩和中等贸易商。这时华侨/华人(看似)相对较好的经济地位,仿佛成了“引火线”,到处是咆哮宣泄的情绪。
后来不少学者都分析过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如荷兰殖民者实施的“分治”阻隔了华人和原住民的融合等。
历史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学术界有一种看法,400年前荷兰殖民者对华人的“政策”,似乎还在延续。从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1661年郑成功攻台,这些年荷兰殖民者一直在用一个伎俩“联番制汉”。
之后,荷兰殖民者一直想报复郑成功军队,同时还想和清朝做买卖,他们想通过贸易来弥补“损失”,只是结果并不如意。
后来荷兰殖民者在“开发”印尼时,由于人力的需求,他们居然跑到中国沿岸来“偷人”。
中国人骨子里自带勤奋吃苦精神,再苦的条件下都能靠双手打造出一片天地,只是创造的财富在一次次的“劫难”中被掠夺。
而1965年的印尼排华“运动”,至今很多真相没有公布于众。
(有个数据:FRUS1964-1968,第26卷,直到1966年4月,根据统计的数据,接近100万的印尼人死于这场“运动”中。)
这真的是“财富”惹的祸么?应该有很多种答案。
至少有一条是经过验证的,惟有实力真正强大,才能不惧任何来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