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巴厘岛的朋友一定会对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盒鲜花印象深刻。它们几乎存在于岛屿的每个角落,庭院门前、出租车上、店铺和商场、酒店大堂甚至洗手间里,到处都可以捕捉到它们斑斓的色彩。
除此之外,你也许还见过路边像旗帜一般随风飘动的高耸竹竿,或者偶遇穿着传统服装、头顶着一层层水果的妇女。就算没有亲眼看见到,关于巴厘岛的照片里一定也不乏这些经典的场景。它们常常和阳光沙滩一起构成人们对巴厘岛的最初印象。
这些鲜艳的装饰物就像一件件艺术品,太过于精美以至于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巴厘人为了展示给游客而特地精心制作的。其实,这些繁美的装饰实际上是人们为上界神祇和下界魔怪准备的供品(banten),在巴厘印度教文化中已经延续了成百上千年。供品不仅是巴厘人将自身和所生活的宇宙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日常宗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今天我们就从巴厘印度教供品的渊源、功能及主要种类来介绍这些神秘又美丽的献礼。
巴厘供品的渊源和功能
巴厘印度教制作供品的依据可以追溯到《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的一段文字。《薄伽梵歌》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MahabharaIa)中最为重要的插话之一,是俱卢大战之前黑天(毗湿奴)对阿周那发表的关于宗教哲学思想系统的论述。《薄伽梵歌》第9章第26节,关于人类应该如何为神祇献供,有这样一段描述:
有人献我以花叶,
又献水果表虔诚,
我受虔诚之供物,
是因奉者心纯净。
把你的所为和所食,
把你的苦行和施舍,
把你的祭献和供物,
都当做祭品献给我。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pp108-109。)
这段文字是巴厘人制作供品的最早依据。它描述了供品的组成——鲜花、树叶、水果和人类的所食,以及献供的形式——虔诚和纯静的心灵、苦行和施舍。直到今天,巴厘人还严格遵循这一要求来为上界神祇和下界魔怪献上供品。
之前的文章介绍过巴厘的三重宇宙结构(上界、人间和下界)、巴厘印度教的平衡观(宇宙间充斥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使其达到平衡的法则称为达摩)及净化观(人们通过净化获得实现达摩的智慧),可以说巴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围绕着这些观念展开。供品也不例外,人们为上界神祇献供,希望通过精美的鲜花和装饰使神灵愉悦,同时也为下界魔怪献供,使他们得到安抚,以此维持宇宙间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的平衡。用纯净的心灵制作供品并虔诚地献供,这个过程是个人对宇宙的感恩,也是净化身心的过程。所以,酬神慰灵和净化自身,是巴厘供品的主要功能。
巴厘岛的供品种类繁多,每个地区的传统和风俗也略有不同,这里就选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供品给大家介绍。
1
Banten Saiban
Banten saiban是形式最简单的供品,也是巴厘印度教徒的每日例行供奉。人们在每天早晨吃第一顿饭之前将一小部分烹饪好的食物放置于约五厘米见方的香蕉叶上,滴上几滴当日第一壶茶或咖啡,这就是简单的供品。它用于表达人们对宇宙赐予食物的感恩,通常供奉在灶台上、磨刀石边、研钵和杵把旁和水缸边。人们认为这些炊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自己用餐前首先把食物敬献给它们。
2
Canang Sari
Canang sari作为巴厘最常见的供品,是对上界神祇的供奉。
妇女们将嫩椰树叶用细竹签钉成正方形小托盘(ceper),里面通常盛放着:
①蒌叶包(porosan):蒌叶卷成小包,里面放着槟榔果和熟石灰。巴厘人有嚼蒌叶和槟榔的传统,为神祇准备的礼物中也少不了这一享受。绿色的蒌叶、红色的槟榔果和白色的石灰分别代表了印度教三大主神毗湿奴、梵天和湿婆。Porosan是许多巴厘供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②一小片米糕(jaja)、甘蔗(tebu)和香蕉(pisang);
③花瓣托盘状装饰(sampian urasari):巴厘妇女将长条的嫩椰叶折叠并用竹签固定成花瓣托盘形状,象征生命之轮;
④切碎的露兜树叶(pandanus)和各色鲜花瓣:花的颜色通常有红色、白色、黄色、蓝色,分别象征代表不同方向的神;
⑤硬币或纸币
每天清晨,妇女将canang sari放置于家里的神龛上、庭院内、家门口、汽车上等,第二天又将旧的收回,换上新的供品。每个巴厘家庭每天大约需要准备十余个canang sari。
3
Segehan
Segehan是另一种常见的日常供品,用于供奉地下魔怪(bhutakala)。椰子叶或香蕉叶折成三角形容器,里面装着一小片葱(bawang)和姜(jahe),分别代表“冷”和“热”,用以暗示地下魔怪人们对于平衡的追求。除此之外,把各种颜色的米饭分成小坨放入其中,代表不同的方向,也用以满足魔怪的口腹之欲。Segehan通常被放置于家门口(经常在canang sari旁边)。这样,魔怪在门口享用过美食后,就不会踏入家门侵扰屋主了。
巴厘人认为,上界的神祇会对美的事物感到愉悦,而下界魔怪对于果腹之物更感兴趣,所以比起艺术品般的canang sari,segehan则显得朴素实在。对于一些家庭,segehan和canang sari一样是每天都会准备的供品,而大多数家庭只在巴厘历法中的Kejang Keliwon日供奉segehan。
4
Daksina
Daksina属于较为大型的供品,被供奉在家中的神龛上,也用于个人通过仪式及部分庙宇庆典(odalan)。椰子叶编成圆柱形的桶状容器,里面装有蒌叶包(porosan)、大米(beras)、石栗(tingkih)、黑果(pangi)、椰子(kelapa)、生鸭蛋(telor)、一小段香蕉(pisang)、硬币或纸币、白色棉线(benang putih)及最上方的canang sari。构成daksina的各种物品象征了生命力与和谐,是人们对于神祇赐予智慧的感恩。
5
Gebogan
Gebogan是我们常常在照片中见到的塔状供品,一般在大型庙会庆典等重要场合供奉。临近这些日子,各家各户就会开始准备自家的gebogan,到庆典当天由妇女用头顶着送到庙宇中进行供奉。
Gebogan的底座是一个华丽的高脚圆盆,中间部分向上凸起一根木质短棍,一段香蕉树干牢牢插入底座凸起的木棍中,作为供品的中心支柱。然后,像插糖葫芦一样,人们把各色水果和米糕(jaja)插上细竹签,再将竹签固定到中间的香蕉树干上。一般来说,底部插水果,中部插米糕,顶端装饰以花朵。通常有环状的圆盘将每一层隔开。供品的顶部会固定上一种用嫩椰叶做成的装饰品(sampian),然后在其之上放一个canang sari,这个复杂又繁美的供品就做好了。
制作gebogan不仅费时费力,也需要不少的金钱投入。一般在庙宇庆典前,附近市场的水果都会涨价,购买供品所需的材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正因如此也展示了巴厘人对于宗教的崇敬与虔诚。
6
Penjor
大家对供品第一印象可能是用容器装着的某样东西,但在巴厘,供品的形式可以很多样,有些东西看起来完全是装饰物,但同时也是为酬神慰灵而准备的供品,比如说penjor。Penjor像高耸的旗帜,在巴厘新年、个人通过仪式、庙宇庆典等日子插在庭院外的路边作为装饰。Penjor的主干是一根长竹竿,整体缠绕着嫩椰叶制成的纹饰,像是巨龙的躯干。顶部悬挂着环状椰叶装饰物sampian(和gebogan顶部的sampian相同)。
高耸的penjor象征着巴厘岛的圣山阿贡火山(Gunung Agung),表达人们对于神祇的感恩和敬畏。
以上就是巴厘印度教一些常见的供品,但巴厘供品种类远远不止上述几种,且因为地域风俗的差异,供品在制作方式和材料使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制作供品几乎都是妇女的工作,据Fred B. Eiseman, JR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厘妇女大概需要用醒着时间的三分之一来做供品,可见供品在巴厘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今天,巴厘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所以市场上也会有大量的成品或半成品供品售卖。如果有机会去探索巴厘的早市,你一定会被那满世界的鲜花和神灵献礼而震撼。
*以上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巴厘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