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一个来印尼两年的女企业家给我的来稿,文字不多,但很真切。也希望大家积极来稿,把在印尼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心得分享一下,让更多的人受益,顺便也可以给自己做一个软广告。
印尼有感
首先觉得写下这个题目有点命题太大了,感觉像极了某某国全境游一样。哈哈不过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思路天马行空,这是我喜欢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貌似可以写一个系列,无论能不能写成自己先窃喜一下。
一晃来印尼已经两年了,说长和那些老印尼没法比,说短也不算短了,所以对印尼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可能初来印尼的人最先体会到的和最难适应的就是印尼人的慢了。记得第一次让员工以我的名义给印尼船东协会(INSA)写一封约见拜访的邮件,那时候我刚到印尼一个月的样子,我首先问她你多久可以完成,她说要三天。我当时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除了不相信我的耳朵,还有点怀疑我的英语水平了。她也被我的样子吓坏了,不知道什么事情惹了我,也瞪着疑问的眼睛看着我。我说你尽快吧,发给客户的时候别忘了抄送给我。果然是第三天的下午我看到了她转发过来的邮件,感叹他们做事情很慢的同时,又让他们的细致惊艳了一下。那个邮件非常漂亮,作为附件发送的邮件做的像正式的请柬,还把我的签字做成电子版的,在一开始办公设备不全的情况下确实费了一番周折。对于这三天时间总算有了点儿安慰。秘书后来解释因为INSA虽然只是协会,但是他们隶属于交通部,代表印尼船东和外国政府以及外国船东进行磋商,并且她还有其他我布置的工作要做,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还好后面一切进展顺利,我们也成功地跟INSA对接,他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
然后以此类推,以后要去拜访客户的时候,都是要先发邮件,当然后边的邮件就不再用三天时间了。然后打电话,询问具体的见面时间地点。插一句,如果你不打电话催,好多时候都不知道邮件何时被回复。所以我们约见客户都用这种邮件+电话+每天催促的方式有序进行的。然后就是准备好需要的材料,最后到了约定的时间正装出发。那种在国内咱们跟客户想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拜访还是很有难度的,只能踏踏实实按照当地人的习惯来。所以我在数次碰壁之后,终于收起了自己的那颗悸动的心,入乡随俗了。
说到慢还必须提一提我的老本行:船舶行业。就说新造船吧,通常在中国两年左右可以造好的船在印尼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有些可能时间更长。当然他们也有具体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就我们这个行业里曾经50人次来印尼考察,我带他们跑了雅加达、泗水、望加锡、棉兰等地的造船厂之后,大家一致感觉印尼的造船业整体水平落后中国15到20年的样子。大部分印尼船厂没有分段,这是造成它速度慢的最重要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不重视设计,图纸不全,这样不光是速度慢,而且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还有就是印尼的船舶配套工厂太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产品都需要进口,这样无疑拉长了供货时间并且增加了成本。
在印尼做船舶行业的人都知道印尼有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国船国造”。意思是所有印尼政府需要的船,只要当地的船厂可以制造出来,就必须在国内解决,坚决不能开国际标。说到这里还真有点同情印尼各个政府部门了,比如经常需要新造船的PERTAMINA(国油公司)、交通部等部门,船厂选择范围就是那几家,合同该签的也都签了,钱该付的也都付了,所有该安排的也都安排了,就是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印尼的一些船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才有了合作空间,才有了中国船厂的表演舞台。
在工作当中所有带感情色彩的情绪都要被收起来,剩下的就是团结一致,优势互补,一起努力提高船厂的修造船水平。我们也从印尼同行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工作认真,态度始终平和,活做得细致、漂亮。就连我的急脾气在印尼的这种环境里,好多时候因为找不到着力点,也都被治愈了,好多时候变得更加守规矩,更加有耐心了。
总之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印尼这片没有太多污染的美丽国度,都能真心地了解印尼,并且在充分尊重当地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同时,把中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进来,这样一带一路才能真正的生根开花结果。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了:浅谈印尼的慢。如果大家还想看到更多的精彩文章请给公众号《老杜在印尼》点赞,如果有任何修造船的需要也可以联系我。我的微信号:XIEBOYUNZ,下面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