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160年前年前的雅加达(巴达维亚Batavia),市区古木参天,人口稀疏,洋人的生活与土著及早期华侨,形成巨大反差。
华侨理发匠为同胞顾客掏耳朵。
小时候家里有几本印尼文的语文课本,是荷兰时代出版的,精美的图片及绘画加上文字,介绍荷兰人开着汽车进入印尼人的村庄,一时鸡飞狗走,土著孩子吃惊的情景,至今还在脑海里刻印。
那是40年代前的出版物,荷兰人带来西方的技术,说实在其排版及印刷水平,我们60-70年代的图书水平,远远跟不上。
所以,每次到雅加达总是心思思,想到旧书摊去涉猎,看看能否找到同样或者类似的版本,买下来以满足怀旧之心情,但每次都是忙于探访及工作,未能如愿。
有一段时间,漫无边际地在谷歌(Google)搜索。当时谷歌正对中国威胁,扬言要退出中国,明眼人知道这是故作姿态的商业行为,因为与中国作家的版权官司,向中国政府施压。但还是有点不放心,趁早动手,积存点图片,不用说谷歌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其他网站都不如它。
该尊贵的荷兰作者写的书称,几毛钱一碗的华侨扁担小食,不卫生,事后容易消化不良及腹泻。
当然,阶级地位相异,感受不同,多少年来,华人就是靠它填饱肚子。鲁迅说:“贾府的阿大,不会爱林妹妹的;美国的煤油大王,哪里知道北平捡煤核老太婆的艰辛?”荷兰洋老爷怎能接受贱卑的华人食物?
结果几经辛苦,终有所得,一本荷兰人的描写其殖民地东印度(现印尼)的小说,有很多旧图片及精美的绘画,反映了百年沧桑的雅加达等地的生活、建筑,尤其早期华人的营生镜头及画面,也是研究华侨史的宝贵资料。
该本名为《土生荷兰人对东印度的描述》,其荷兰作者Justus van Maurik称:巴达维亚非常繁荣,许多优雅的别墅等建筑物散布其间,宽阔的广场清新优雅,不时有工人挎着黄色的木制水桶,在道路上及园林里喷洒水。整个城市好像的一个巨大的公园,到处都是热带常绿、高大挺拔、树型美丽的园林。
不敢独占,现在和盘托出与大家分享。
荷兰人镜头下的雅加达的华侨话剧演出。
那时的雅加达的东方之星建筑物。
现在已为繁闹市区的Prapatan大街,当年很宽阔,而且还是绿树成荫的郊区地方。
那时的闹市Pintoe Besar(大南门),亦为车辆稀落。
巴达维亚贸易办事处前的马车,当时是荷兰人或土著贵族、华侨上层人士的交通工具。
中下阶层就乘坐这种叫Delman或Sado的马车,多数人还是以步代车。
远洋火轮抵达雅加达老码头丹绒布禄(Tanjung Priok)水泄不通,昔日华侨出番(下南洋)的踏足地,也有回唐山的,迎来往送,故着实热闹。
早期的传统市场(Pasar)的瓦弄店(Waroeng)与印尼土著。
荷兰画家笔下的Betawi土著卖唱人,拉的乐器看出是受到中国胡琴的影响。
传统的爪哇妇女纱笼服装,荷兰人说他们在河边洗澡时很方便。
荷兰人说,早期的蜡染布(Batik)作坊,车间里不准妇女进入,她们只是在外面做染色工序的活。
荷兰人毕竟是当时欧洲发达国家,重视绿化城区,雇用的花匠在洒水。
巴达维亚曾经演出《茶花女》的影剧院,极尽豪华。
荷兰人权贵聚集的协和会所。
协和会所的园林。
巴达维亚Waterlooplein(滑铁卢)庭院。
荷兰最高长官Z.Exc的总督官邸。
巴达维亚的Koening 棕榈园景色。
正是这些火炮,荷兰殖民者打败了大刀长矛为武器的印尼土王的军队,占领印尼多达350年,掠夺了巨大的资源,并促成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