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美华侨农场红十月农场掠影(2-2)___陪伴印尼视角赴粤西见闻

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69197a47f6166a642ada9fe586da15b1.jpeg

这是岗美华侨农场的办公楼,过去的场部改成岗美镇办公楼了,岗美华侨农场是2009年改制融入地方,改为岗美华侨办事处。中午农场在场部饭堂给我们洗尘,主管侨务的副书记黃齐造出席,也和我们亲切聊天。

a9ebb559c9bf386d87a6b1231bd4a372.jpeg83c321532088254b513545b9da2364e2.jpeg

进入场部之前的路口,就有一大片香蕉林, 有的还结了果子,这和印尼村庄香蕉野生的状况何其相似,吸引了印尼作家汤顺利去拍照。

28a7466845314a56ea0ad8ddc6e7a773.jpeg

阳春市侨联主席谢彦龙和阳春退休的老印尼归侨陈影校长等人,冒着炎阳酷暑,开车亲自送我们去参观岗美华侨农场场部的归侨农工和干部新村。

 

据称,国家为其归侨每户提供15000元建房补贴,宅基地免费,永久使用。由各户自筹资金,盖起了好多屋前带私家小花园的住宅,其漂亮整洁令我们一行人叹为观止!

 

我们的车子,一拐入通向岗美华侨农场小路,见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在马路边干活,还打了招呼,他说他红红火火跑过来了,原来他就是岗美华侨办事处的书记杨辀。

 

在办公室门口,我们看见了门牌,华侨农场已经成阳春市岗美镇华侨办事处,是2009年改制融入地方的。

 

接待我们的杨辀书记是广东信宜人,很阳光及干练的帅哥(下图前排右一),还有侨二代女干部黄婷婷(后排右三),是副书记及妇女主任。

91b7998a81e67e5382ea6905bfb70cff.jpeg

宾主合影。前排左至右:阳春侨联秘书长何碧舟、印尼视角总编辑周新、阳春侨联主席谢彦龙、陈影校长、张裕群老师、岗美侨联书记杨辀;后排右二:印尼作家汤顺利、后排右三:岗美侨联副书记黄婷婷。

探访归侨干部苏练明家

 

我们先到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Makasar)回来的归侨苏练明先生家里访谈,他是处级干部,曾在农场机关及学校担任领导,其夫人是退休幼师。苏老师76岁的人,精神矍铄。

 

苏练明先生是1960年从望加锡,坐祖国租赁的俄罗斯轮船回国的,同一批3000人左右在湛江登陆,先安置在贵州望莫华侨农场呆了5年。后来该批归侨因不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便成批归侨于1965年7月1起被转而安置于阳春岗美华侨农场。

3db43428cc2dfb672a6763f9e076dbf1.jpeg

苏老师的家宽敞,房间摆设也和南洋一样明快鲜艳。

c9473e36001eb9f59504aa2967200187.jpeg

找人定制模仿印尼模式的铁床,它记录印尼乡愁。

84f608d958b23fcfc4c940bc9e9d4a89.jpeg

苏练明老师与张裕群老师很投缘。

苏练明先生原来是教师,文革时下放当生产队长,后来又调回场部完全中学,当了十年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再后来又当过副场长级别的工会主席、纪委书记等,属于公务员级别,所以退休工资都达到6000元左右,在农场也算是鹤立鸡群。

 

苏太太原来是职工,后来才转正为幼师。两个男孩,一个在汕头开小店经商,另一位和儿媳都是在阳春城的中学任教师。

 

苏老师自述,他家庭很幸福,幸亏回国,让自己有巨大的空间发展,以及安定的晚年生活,感恩共产党。

  

21f90c6eb0170e0ed88e55886c1133ec.jpeg

南洋时期的老照片还陈列在橱窗上。

469802c3714d2a0058a14ccc04ba9473.jpeg

刚回国时的老照片。

bb410070bbeb5fda6098fda9ea14b447.jpeg4de82a5ea77182866e08f07d41f5f20f.jpeg

印尼归侨苏练明的家,庭院种了很多鲜花,正在盛开,好像专门迎接我们的来到,据说这完全是苏太的手艺。

 

他家门前的美丽小花园、屋内带南洋风格的家具陈设、女主妇热情煑备咖啡招待的归侨特有魅力,和男主人对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话的知足笑容,无不深深感染了我们。

 

一杯浓香的地道印尼奶咖啡,驱走了我们路途的疲劳,围绕农场的发展,归侨的生活,大家谈兴正浓,话题不断。

bcbe7d790aaac5b9b647c62971a768a7.jpeg

苏太在冲泡咖啡给我们。

集中营集体创作的爱国歌曲

 

座谈之间,男主人不禁唱起了感激祖国的歌曲,回想我当年的归国旅程,也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说着话的同时,他俩甚至拿起一张歌词唱起歌,这是在回国前在印尼苏拉威西集中营,大家集体创作的歌曲《祖国啊!母亲》,这张记录歌词的纸张,皱皱巴巴的,可见收藏时间不短了,但却寄托了对祖国弥久如新的不变感情。(见下图)

 

f6ed9dd2860e05930a01a08627c79590.jpeg

探访老归侨梁元贵家

 

抓紧回程间隙,我们接着又访问了另一户印尼归侨梁元贵夫妇的家,其太太也姓周。

 

梁元贵是印尼亚齐的,住在棉兰,一家人1966年从棉兰勿老湾码头坐祖国接侨船回国,安置在原岗美农场。

490ec358b06b5d21aefee8036d04162b.jpeg

梁元贵夫妇在门口欢迎我们的到来。

2cf48abd4cc9c102b6f3fd82500d274f.jpeg

左至右:陈影校长、侄子陈活及岗美副书记印尼Banyumas的侨二代黄婷婷。

他工作积极肯干,1972年入党,1994年在该场一队任队长和党支书至退休,可算是老党员了。他们的子女都外出珠海、汕头或春城打工。 

 

不过,梁元贵也颇有感叹地说,岗美华侨农场只剩下个外壳啦,仅成为老归侨的养老场所而已,靠已缴足费的社保局养老,受改名为阳春岗美归侨办事处的机构管辖。我感到,梁元贵作为过来人,眷恋过去华侨农场的日子,也很正常不过,毕竟也是他们这一代,一把力一把汗建设起来的。

9e10e10b754c37aea9a1fd98af6bf6c7.jpeg

左至右:陈影、梁元贵、张裕群、梁太、周新、谢彦龙、杨辀。

7db50412d9f2923844c36ea1f10b116a.jpeg

梁元贵家的印尼班兰叶,冬天竟然不需要进屋避寒。

60b6c42b89cf69b1a99e81691ff9bb53.jpeg

这一棵印尼班兰叶是黄婷婷大姑家的,也很适应阳春的气候。

班兰叶 印尼歌舞

 

在梁元贵家小花园里,看到了我们久违的印尼香料作物香兰叶。它也是令归侨对印尼风物念念不忘的东西,正如诗词所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记载的是归侨的乡愁。

 

用香兰叶打成汁,加上椰浆和印尼棕榈红糖及芭蕉、面包木薯块等食材煑成的 kolak 糖水,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童年至爱呀!用它配料做成的印尼lapis千层糕,更是色彩艳丽,清香诱人,清甜美味,我好久没尝过啦。

 

倾谈之间,我们知道岗美华侨农场的归侨们,不时会举行富有南洋特色的喜庆联欢会,会上大唱印尼民歌,表演印尼民族舞蹈。于是,我们彼此都留下了联系电话的号码,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让散居省港各地的侨友们欢聚在一起。

 

与梁元贵夫妇交流谈心,侨情浓浓友情深厚。离开梁元贵家,我们要上车了,他俩还舍不得我走,主动写电话号码给我。我回开平后,他夫人周姨跟着把电话打到了我家里,跟我谈心。

 

岗美华侨农场巨变

 

岗美华侨农场尽管是阳江市唯一的华侨农场,但在现在的改制浪潮中,不免体制变动。2009年由当初的华侨农场体制,融入地方改制为岗美镇的华侨办事处。

 

因原农场各生产队,均分散于阳春县下面各村镇所在地,土地资产都分别移交岗美、潭水或马水各镇。

 

老一代归侨都退休了,侨二代除了像黄婷婷那样当干部或教师的,其余不是外出珠海深圳广州或春城打工,要不就像我一样幸运地被“商调”进各城市。

 

而阳江的红五月农场、红十月农场,还有织篢华侨农场,情况都差不多。

 

4314d1a5fba51962a10ae3b9a35aaedf.jpeg864c8ad5d181f6a72ce52111e32524d9.jpeg

低矮的农场老屋,已被高楼大厦洋房代替。

按老苏的说法,农垦线的农场比他们被地方镇级接管还好些,毕竟还有国家级的“爹妈”照看,而他们的“爹妈”却降级了。

 

不管如何变,退休的老归侨之养老金还是有保障的,只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待遇之别一下子还不可能拉平而已,急不来。

bb8d760c644140eaf2de597ae31b40bd.jpege23ff9a90a66caf3625470958e482714.jpeg

这样的旧屋,在岗美华侨农场很少见了,逐渐都属于文物,以作新旧对照。

d33b9459363691ac99ea95f3c75329f1.jpeg

这是岗美规划得比较好的地段。

走进红十月农场

 

怀着依依不舍心情,我们一行离开了岗美华侨农场,顺道进入相距不过20来公里远的国家农垦系统(文革期间,曾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9师15团编制)属下的红十月农场,这是我1960年印尼东加里曼丹省三马林达市,以及1961年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归国难侨的最初安置地。

 

我这个中国“老三届”,从本人1960年隨父母被安置在这里算起,与来自阳江市、佛山市及汕头地区的数百上山下乡知青和社会青年一样,在这里生活、工作了32年,为祖国的农垦事业洒下了无数的汗水,它是我的另一个故乡。

 

下图是资深记者周新老先生与我在红十月农场新盖的机关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a2c2e39e8716e624de3082fc58b25741.jpeg71d09cc96a47c3c3ccf142d6b336b7fd.jpeg

而在已拆掉的旧机关办公楼和当年的土篮球场空地上,铺上了水泥场地,预留的树池花槽种滿了绿树鲜花。红十月农场当年的知青下农场40周年聚会时用大家所捐的款项,盖起了“知青纪念凉亭,于是成为农垦工人们业余的休闲场地,偶尔供中国大妈们大跳广场舞用吧。

 

印尼作家汤顺利先生与我在知青亭留下了“洋相”,背后是开私家车把我们从阳春岗美华侨农场送到农垦阳江红十月农场的印尼归侨、春城的陈影老师。(下图二)

525138622cc81ec49edf0a58273980c6.jpeg7eb2b45ebc4d2d39c436ea207006674d.jpeg

注意(上图)我左边印尼作家汤顺利先生所穿的文化衫,其胸前印的是毛泽东的头像,在印尼各地活动汤先生照穿不误。印尼当局虽然反共但却不反毛,可见毛泽东的威望在世界上是多么崇高。

 

在知青亭休闲小广场附近的原机关办公楼所在山坡上,盖起了一些农垦退休工人的两三层的小楼房。它们和场部小农贸集市附近的归侨新村一样,凡属归侨职工自筹资金建房,宅基地免费,国家向每家建房户提供两万元补贴。

 

当然,这优惠政策是有时效性的,有效期一过你还不盖房,就痛失机遇啦。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

 

6a73c522d923852ac0352993d0d674f3.jpeg

张东昌夫人陈文英,其兄长还国家难能可贵的印尼语专家,也是中国驻印尼及马来西亚大使馆的外交官。

我们一行顺道探访了61年归国的棉兰老归侨、90高龄的张东昌及其夫人。周老先生与张东昌夫人倾谈起来非常投机,谈到当年还在印尼的许多侨领人物的人名,彼此竟都认识!

 

周老与张太虽倾谈了好久,我却沒照下相片。反而是我与久未谋面的当年邻居场友热情的相聚交谈,却让敏捷的印尼作家拍下来发给我了。

 

9d8511fe0c9efce2ade333209a4b43a2.jpeg

退休的农场老职工,打扑克为乐。

ac366c8e405d07ac8ffc124b739087f2.jpeg

这是我们基建队的老班长许先贞与太太,他是阳江市平岗镇人,曾在新疆的工程兵部队服役,很正能量的退伍兵。右二是我侄女的外婆。

69791c89f57d236b0a67094e7c84c5d4.jpeg87e70f6deefa52a5e5caaf045da8f27e.jpeg

过去熟悉的队友,好多年未见。

当然,因为我们在红十月农场是私下四处自由活动,没有相关领导陪同,资深记者周老先生不但拍下了退休农垦老工人的休闲生活,我与侄女外婆、以及我的前基建队退伍兵老班长的合影,还拍下了当年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后遗留下的一些兵团我工作过的基建队的破落营房。

 

这蒼老沉重的历史陈迹,与周围新建的大量归侨、职工或附近农民的购地自建小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改革开放前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特点。

4ee98c971cc61344d1fcba171c79a1e1.jpeg34f49be4cd0670b51085d80f01dd8ba8.jpeg

旧房子 小炉灶

 

而最下面那张照片(下图上),是当年生产建设兵闭时期建起的基建队一列列“农垦战士”营房后面相連的各家各户小厨房。

 

它也是取消“大跃进”年代只准在集体大饭堂吃大锅饭后的历史产物,比当年沒有私人小伙房,以及稍后的独立于营房外,各家另盖的一列列茅簝职工私家小厨房,算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啦。

 

看着那家家户户小厨房瓦顶上的柴火土灶小烟囱,我心中真是五味杂陈略带辛酸。那大多都是1992年我被商调回开平老家县城里,到一家职业高中学校当教师前,还在兵团基建队当建筑工时,亲手为他们各家各户一砖砖砌起来的呀!

596946c3d5cdb20251bfbdc4535e2a44.jpeg

我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夸我为他们打的小炉灶“省柴,好烧”,送我上车时舍不得我离开,有的老职工甚至在我暑假时还打电话要我回农场帮他们打新炉灶…

 

当然,现在无论城市乡村,山上山草浓密,再也无人烧柴草啦,我的“独特手艺”没用武之地啦,都烧煤气甚至管道天然气啦,真是沧海桑田…

 

怀念母校

 

在红十月农场陪客人留連忘返,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由我侄女的丈夫曾先生,开着私家车把我们送往20多公里外的江城。

 

在阳江动车站附近,正好是当年我上过中学的母校“广东两阳中学”,现已迁往新址,母校改挂其它校名卫生学校,惆怅。

 

76f9edd12f50a1b2d32c4ace4c1235ab.jpeg

汤顺利为我们在老母校前照了个相留念,一行人由曾生安排在附近一家大排档就晚餐。

 

接着便去车站坐上晚八点开的动车,仅39分钟,便回到100多公里外的开平南站。

 

我儿早已开着私家车在站前恭候,九点来钟,便让客人住进了我家附近新建的星级酒店。 

 

81c4d3384c778bf9c9596ffb78c8a5a7.jpeg

我的侄女婿曾先生宴请我们,他是知识精英,话不多,但他和侄女说,很乐意听周先生的香港问题及国际焦点话题。

0523657c024eac8cddea185389be4042.jpeg

汤顺利拍了很多照片,收获满满,在看图片。他说,回去要把祖籍国之行,写一本书。

4463f1e9bc1c008e64cd183731966bef.jpeg

曾先生客气,这是好事发财(蚝豉发菜),农家菜水准都很高。

602a3375c8a92cf8b0d57a285bbd12b0.jpeg

阳江一带乡下流行的鸡屎藤糕,有机食物。

71ebfda1a31112f915f623cc5ed1ce4a.jpeg

本地的走地鸡不同凡响,粤西人喜欢拿沙姜(Kencur)做蘸料,与南洋很多地方相似。

95efbe6f6d0b54a54b0420e413072538.jpeg

阳江盛产豆豉,蒸海鱼非常美味。    

开平非遗景点碉楼

第二天花了大半天,陪客人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村落”主要景点,便结束了三天的粤西探侨行。               

 

当然,此行还有大量精彩图文,留待客人发表吧。敬请朋友们关注周总主办的“印尼视角”,会有不少大家感兴趣的内容的。            

ec01f2efd238e5d2a7dbce101ba7e867.jpeg

开平非遗景点立园碉楼庭院的大门。

31ffe56c35bc4c255885f47381d74ab7.jpeg6ed2ea81a5e3c23c08a82d8e1c607bc4.jpeg

汤顺利全神贯注观看展示室的资料。

29835af066d98cc71dfe266ae3dca219.jpeg

左至右:汤顺利、周新、张裕群、孙子张楚弦、儿子张雄。

afed7628e12322a3611eed3a4aefc60f.jpeg

碉楼屋主,解放前的工商业者,也是社会名流的雕像。

朝辞侨域繁林间,千里香江半日还。滿目美景留不住,轻车已过万重岗。

 

最后,发客人离开侨乡返港前与我家人在开平东汇城共尝东南亚美味午餐的图片作收。谢谢大家!

 

因行程实在太紧凑,匆忙间许多动人情景我竟未能及时拍下,留待其它同行稍后在微信公众平台印尼视角发布吧。

60a4249c42fe9211aef2feb18e848a37.jpeg

我儿子请周先生在东汇城囍越餐厅吃越南菜,这是我老伴、儿媳与孙子。

f15ee3cd50260c6acb2d56124846937a.jpeg

难得相聚,也是庆中秋。

后记:本人作为印尼视角读者,有缘相识公众号的负责人,并一同采风,倍感荣幸。

 

同时,也有一点呼吁:希望朋友们多多关注印尼视角,在阅读文章时,顺便多多点开文章里穿插的广告,以资助主编周先生他们的日常费用及工作人员薪资,令该平台能够收支平衡,生存下来,能够今后多多向我们发布侨乡侨情新闻讯息,让我们以这样的举手之劳,回报他们为我们付出的辛勤义务新闻报道工作,感谢他们发表一解咱侨友的思乡情怀的好文。

10b67bc07ad229e8fbe5db23580001f2.jpeg01f3b22da3c8fafe0414a08cc2e0a927.jpeg

名贵木材制成的老家具,欧美式彩色玻璃屏风。

78f230066b6249df6111a8cb457c6e27.jpeg

模仿欧美人家的壁炉,冬天取暖之用。

2fc2e7d5932daa2115f9686c54b7476a.jpeg66d4aa7a2900ab46a78e607b22dd7426.jpeg

碉楼里的文物,老照片、德国座钟等,弥足珍贵。

15e81cd5b0889030d0a44694c7e8764f.jpeg

保护幼童不至于跌下去的活动门。

6fe23dcb03bb005b213a549f652b1b89.jpeg2dfa47a3bc1ac7be83b853b19c2bf9f9.jpeg

立园碉楼庭院的水道,搭船可到达其他地方。

69706b674ee4aa35467066d33e1634c8.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