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侨海赤子】周献瑞:继承侯西反前主席的精神

 点击上方“印尼视角”可订阅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据史书记载显示,是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的时期。那时候,欧洲的希特勒、莫索里尼和日本结盟成了军事轴心,妄想以武力主宰一切,先后发动欧亜区域性的战争,然后整合,企图征服世界。在东方,日本军国主义在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北平芦沟桥事变,点燃了侵华的一场战争。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新加坡华人社会,各阶层自发的反日和赈済活动更掀起高潮。在各埠华人领袖的倡导、英国殖民地政府的要求以及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促成下,1938年10月来自马来亜、泰国、菲律宾、香港、澳门、北婆罗州、砂劳越、印尼、缅甸和越南等地的近两百名代表齐聚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全南洋民族主义运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抗战救亡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e173d0aba4e2ea121077e5c0b18e5f8.jpeg

周献瑞接任主席

周献瑞(1887-1964),祖籍南安美林人,出生于厦门禾山曾厝垵。父亲从事布业生意,母亲为家庭主妇。幼年在村中的私塾,熟读经史,深明大义,亲睹清政不纲,国事日非,愤不能平,辍学从商。日后,毅然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筹集军需,受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给旌义状。1905年携眷南渡,侨居星洲。1907年,出任星洲书报社议员。1913年,任国民党新加坡交通部参议,1914年转任中华革命党议员,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1921年,由张永福介绍,加入国民党,先后出任星洲书报社副总理、同德书报社监督。

仁风热肠

周献瑞,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夙孚众望,先后受推任新加坡山东筹赈会董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咨议,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而后,也是黄河、豫陕甘、闽南等地水旱赈灾委员会等慈善团体委员。历任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同济医院、中华总商会等社团董事。曾于战时和战后出任南安会馆数届常务主席。由此可见,周献瑞的仁风热肠与大公的服务精神。

抗日救国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海外华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都想为中国的救亡运动贡献一份力。有鉴于此,周献瑞联合了陈延谦、李俊承、叶玉堆和李光前,五个人一同去怡和轩见陈嘉庚,请求陈嘉庚出面领导一个救济中国难民与伤兵的组织。周献瑞等人指出陈嘉庚对新加坡工商发展和社会建设所做的种种贡献,在他老人家手下提拔了好多人才,尤其是陈嘉庚办的教育事业,作育英才无数,南洋各埠到处都有他的门生,只要陈嘉庚出面登高一呼,必定是群山四的。在整个南洋华人社会中,除了陈嘉庚之外,再也没有人具备这么巨大的号召力。陈嘉庚见五人态度真挚与诚恳,而且想得非常周到和全面,也就不再推辞,毅然决定挑起这副重担子。
  1937年10月10日中国国庆日,在华侨中学礼堂召开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代表大会,会议议决成立了南侨总会,公推陈嘉庚为当然主席,周献瑞为常务委员。当时的周献瑞救亡不徒虚言,率先捐献两万元以资倡导,翌年又认购救国公债两万元,继而华侨纷纷响应,为抗战作出贡献。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在南洋各埠展开。为了有效地发动群众,筹赈会组织了一批干练的人员四处去演讲,并协助各区成立分会和联络站。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次热火朝天的运动中,福建帮里头出了四位擅长于用闽南话发表通俗演说的健将,他们也都是南安人,当时有南安四金刚之称号的周献瑞、刘牡丹、侯西反及黄奕欢。一个晚上都要连续讲三至四个地方,而且还要把民众组织起来,否则他们自个儿不会组织。但是,群众的爱国热诚却红如火。
  英殖民地政府对筹赈会政治影响力的顾虑导致了周献瑞的同乡战友侯西反遭受遣送出境。那时候筹赈会为了提高与发挥营运效率及影响力,周献瑞、刘牡丹、侯西反、黄奕欢和刘毓奇等人,在1937年9月便发起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作为星华筹赈会的外围组织。这一个外围组织和1937年8月由马来亚共产党外围组织成立的华侨抗敌后援会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厉行抵制日货和打击汉奸。这两个组织于1939年携手合作,成立了联合行动委员会,此举引起了英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见义勇为

1940年,主动收购海外革命圣迹”晚晴园”,国民党政府为此颁给他<见义勇为>匾额。日军攻陷新加坡时,周献瑞已先携眷逃往印尼的石叻班让,日军派人追捕,他等辗转逃避幸免于难。但其长子和次女均被捕入狱。1944年,周献瑞也不幸被逮捕,囚禁在孟加里。日本投降后,周献瑞继续和梁后宙、林建达等同乡领导新加坡南安会馆的会务恢复工作,被选为战后复兴时期的会馆首任常务主席。

f810cee0e2830798d2c8cfc40f447649.png

63cfdb1b838453d29e16275438b5bd38.jpeg

六位侨领联合回购晚清园

89b0c689341cde7b0046bf6809aef077.png

(原刊于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55d5c41b00b2766cddadfc51faa028a6.jpe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在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