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上靠谱的平台,找靠谱的海外工作,欢迎关注“外聘网”

我的人生第一次常驻国外便来到印尼。在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活了两年,感受到与祖国巨大的差异。走在雅加达的街头,印尼生活迎面而来,固有的习惯、新的环境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中交融碰撞,从紧张中逐渐放松下来,用中国人的视角和思维感受印尼,用我的文字和图片带读者朋友在雅加达的街头走一走,这不是旅行,这是生活⋯⋯

人生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在毕业两年后。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我们亲切地称它为“雅家”。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岛国,“千岛之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岛、岛、岛。

一个刚刚经历愤青、叛逆、充满刺儿的中国式大学毕业生,一个刚刚接触到冷漠的北漂职场、捉襟见肘的中关村蜗居的京式小白领,每天接待的都是锱铢必较的客户爸爸,刷到的都是负能量满满的新浪微博,颠簸于浮躁的中国大社会中的我,生活轨迹突然转向。

这注定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因为一切都与我毕业前夕的人生规划背道而驰。生活给我带来的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是逆旅还是顺境,一切都未知。

脑海中还是清晰的大国社会百态,眼前已是岛国小社会情调挑逗着我的视神经。是的,如果说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个“大”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甚至有些孤独;那么印尼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中充满着形形色色旗帜鲜明的小圈子、小团体,每个人生活在互相交叠的圈层中,并与这些圈层有效地互动着。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美术馆遇到一队小学生。男孩子是七分裤,女孩子是长裙,校服应该是有讲究的。

比如印尼的家庭永远是大家庭,随处可见5至8人的家庭在公园草坪上嬉戏玩闹;印尼的车大多数都是5至7座的家庭用车,出门永远是大包小包加一堆跟屁虫,车上的个性贴画大多是手拉手、从高到矮的一大家人和野生动植物园的“已阅”证明,仿佛潜台词是“我们的家庭很大,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小孩时刻在‘捣乱’,老人也需要照顾,但我们还是要到处溜达,如果给您造成了麻烦,请一定要谅解我们”,每次看到,总是泛着温馨。难道这就是有计划和没计划生育的区别?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雅加达拉古南动物园始建于1864年,占地1.4平方千米,1966年搬迁到现在的地方。每到周末动物园经常人满为患

雅加达经常会有游行示威活动,这也是印尼小团体的缩影。这些活动主题各异,如“要求国家提高工资标准”“抗议强拆贫民窟”“的哥罢工反对Uber”“穆斯林反阿学游行”,等等,小到与生活的扯皮,大到与政府的抗争,比比皆是。他们在现场喊着喇叭,聊着天,到点吃饭,下班散伙,简直是家常便饭,轻松惬意。而在中国,这种情况一般用两个字概括——上访,而且大多是单枪匹马,剑拔弩张,民与官都压力山大。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示威在印尼是很平常的事情,是民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图中只是一次小型“活动”。

再比如,每当夜色降临,不管是有钱的没钱的,不管是酒吧还是小摊,总有一撮撮、一圈圈的人,在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后,扎堆聚集在一起,侃天侃地侃美女。大多数人都是点杯饮料或买一杯小摊专属饮品(我是不敢喝这种粗糙勾兑的饮品),消耗掉整晚的寂寞。而一些工作小分队则带着电脑和纸稿聚集在各色咖啡馆,一坐一下午。

他们似乎并不是在消费饮食,而是在消费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对口腹之欲貌似并没有那么大的欲望,而是醉心于小圈子的互动。我时常觉得他们的人生是一种烂大街的五彩缤纷,着实让人羡慕。而相比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国工薪阶层,美好的夜晚更多的是在挤完地铁后回家买个馅饼或煮包方便面,就着偶像剧度过,更别提只争朝夕的加班一族了。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街边的小食档非常方便,但对卫生就不要苛求了。

中国人在度假时所在乎的高品质吃穿住行,对印尼人而言仿佛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只要带上一大家子外加一块野餐布,就可以享受一整天的时光。我认识的一位在雅加达工作的司机,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从郊区的家赶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进入市区工作,而他每天都神采奕奕,工作积极。这不是个例,雅加达600万外来人口,这是很多人每天的生活状态,更别提穆斯林每天凌晨3点、7点、12点、下午3点、晚7点共5次的诵经祷告了,扪心自问,我是做不到每天凌晨3点起床祷告的。

整个印尼交通之拥堵闻名世界,这给人们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再度压缩,但是拥堵从来没有影响印尼人的好心情。在没有交警和交通法规约束的情况下,路面上却鲜有交通事故。印尼的摩托大军是城市的一大奇观,每当交通高峰期,它们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汽车、行人都得靠边站。所谓“小摩托与小汽车齐飞,破棚户与摩天楼一色”的前一句概括的就是印尼的交通景象。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摩托车、货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交织在狭窄的道路上,与旁边空荡荡的公交专用道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印尼人与中国人不同,他们虽也挤来挤去,但并不急眼,嘀你一声已经是最激烈的表达方式了。甚至很多印尼人开车非常磨叽,慢慢悠悠、松松散散是常态,仿佛国王在视察自己的领地。所以,千万别跟印尼人着急,因为急也没用。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印尼是世界上第三大摩托车消费国,但在雅加达车展上车模才是最吸引观众的。

吃,在中国是舌尖上的文化,是艺术,怎么吃、吃什么,很重要。然而在印尼,路边流水般的小摊小贩才是城市打工者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吃这件事上,白领、政府官员、清洁工、建筑工仿佛没有区别,他们下了班成群结伴地扎进一个个小巷子去觅食,或懒散惬意,或有说有笑。而且印尼人饭量也小,经常吃“猫食”(特指饭量小,像猫吃的量),往马路牙子、花坛边缘一坐,人手一份。芭蕉叶包着的饭,米饭为主,几根蔬菜,一点小鱼干,好点的加块炸鸡,当然少不了印尼传统油炸食品炸虾片。

在穿着方面,印尼人颇为在意,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印尼大多数人都是穆斯林,教义中要求他们保持整洁,不管穷人富人,衣着都比较干净,即使在每天大汗淋漓的热带;第二,印尼小商品繁荣,从城市商场到乡镇集市,山寨、仿制品比比皆是,而且样式新颖,卖相不错,可谓物美价廉。所以在雅加达的大商场、商务楼,入眼所见的男男女女,必然是经过精心打扮的,柔顺的发型、精致的妆容、搭配得宜的衣着,虽谈不上价值不菲,但也得体干净,不管男女老幼,基本不见邋遢之人,反倒颇为时尚。

住,是雅加达颇具特色的一点,也是我刚到雅加达所发现的第一点不同。雅加达作为印尼仅有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并不像北上广一样,处处是摩天楼、高档小区。刚来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小区、居民楼、公寓式建筑,这里基本不多见。当地人说,雅加达市内多数富人或中产才住在高层公寓或者拥有自己的独栋,那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住在哪里呢?“小摩托与小汽车齐飞,破棚户与摩天楼一色”的后半句说的就是答案啦。多数贫民和平民所居住的棚户区是雅加达的一大特色。

对中国人来说,服从城市规划,拆迁后获得补偿,实现双赢,也是不错的选择。然而雅加达的这批常住居民却安之若素、安土重迁地居住在一间间破旧脏乱的棚户里,吵吵闹闹,习以为常。这便是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区别了,只要居民不愿意,谁都无法拿走他们的地,政府和商人都拿不出那么多钱安置如此庞大的棚户区,而棚户区里的人也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夜晚的法塔西拉广场是雅加达人休闲放松的场所

印尼人是闲适的、自得其乐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有点磨叽、有点懒惰、有点落后。时常会有修马桶也要修上一个月还修不好的状况发生。他们知足于简陋的食物、廉价的饰品和脏乱的居住环境,这也意味着他们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生活质量的欠佳,首都雅加达的白领月收入约2000至3000元人民币,这已经是除富人外最光鲜亮丽的一群人了,绝大多数底层劳务的月工资也就相当于几百块人民币,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印尼人找不到工作,尤其是乡镇居民,他们大多以在大街上卖艺、卖小吃、指挥交通挣取小费为生。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当地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棚户区满是污水的道路,这就是生活。

就平常生活而言,印尼大商场里蔬果数量之少、价格之高,更加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然而中国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舌尖盛宴。印尼人享受着大家庭、小团体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要支付庞大的家庭支出,接受拮据的社交生活和无法自由伸展的社交半径。出国旅行大多是富人和中产的权利,而普通印尼人是印尼无数火山和小岛的常客,雅加达周边动植物园每到节假日人满为患。而这些,在中国很多人看来,早就不是梦想。

环境塑造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环境。印尼缓慢的发展和落后的经济水平以及温和派穆斯林宗教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形成印尼人知足常乐、不急不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也将在无形中从正反两面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

在印尼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虽然雅加达已经成为印尼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但这样的棚户房屋在雅加达还有不少。

两年匆匆而过,大量信息涌入双眼浮现脑海,像两面巨幅投影屏,连续放映、不断碰撞、反复对比,最终汇入大脑,输出这次国外经历的最大心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人民,不同的环境,面对的问题也不同。

中国有中国的难处,印尼也有印尼的麻烦,中国人过于浮躁,印尼人过于懒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跳出原有的视野,看看世界,或许生活更美好。

世界很大,所以不同,正因不同,所以精彩。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任登超

外聘网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